close

談半環的重要性

 

「半環」這個武術概念,要從太極祖師王宗岳先生四正四隅拳理,所形成的斜角「全環」也就是「環」的概念確定之後,才更進一步有了「半環」的概念。

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歷史中,最先有的是「環圈」不分的概念,之後才有了王宗岳祖師的斜角「環」的概念,至於「半環」概念的生成,當然是在「環」之後。

所以我們在討論「半環」的重要性時,一定要先學會左手打東南到西北,以及右手打西南到東北這兩個「環」的概念和精確技術,如果完全不懂「環」的概念和技術,是絕對無法理解「半環」重要性的。

我們必須承認,太極拳祖師王宗岳所發明的太極拳,雖然技術中絕對包含有十三勢的「全環」和「半環」的技術,但是在內家武術中,首先為「半環」技術定名的卻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先生所訂的「推、托、帶、領」四個半環手法。

董海川先生,把「全環」技術,分為「推、托、帶、領」四個半環手法,從此讓「環」的技術理論,從一個圓圈的理論,切成兩個半圓圈的理論,從此大大深化,並且精確化了內家拳教學的技術。

太極武者的雙手,既然已經學會在斜角繞一圈,打出「全環」,為什麼最後仍要學會在斜角繞半圈打出「半環」?既然已經會「全環」,又為什麼一定要更深入練「半環」才行?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人會疑惑難解,更多人可能練了幾十年內家武術,都還沒練到要提出這個問題的程度。

原因就在於很多練內家拳的人,根本就不練內家拳的拳打、肘擊技術。練內家拳的人一生時間,大多數在發勁推人的技術上打轉,然後湊出坊間書本上所能見到的千百種勁法,加上自己發明,搞得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再用一大堆勁法來折磨自己的夀命,所以到老也沒時間用到內家拳打、肘擊的技術,所以一生都不必去研究內家打擊專用的「環」技。

「環」技可用於「合手」的技巧,「環」對於兩人接觸時,雙方雙手相合之後,所展現的合擊控制技術,有非常大的效用;更重要的是「環」技也可用於分擊技術,是出掌拳、出挒、出肘、出靠、用內勁去重擊別人的高級技巧。

太極拳是重拳主義,使用的是用盡全身內勁去打人的重拳,「環」技就是內家用於重拳.重肘的東西。凡是講鬆柔的太極拳,更是要靠「環」,才能打出真正重拳重肘,如果鬆柔的太極拳不明白「環」的用法,根本無法用鬆柔的技術,打出重拳重肘。公園裡很多講打人笑咪咪的太極拳,大致上都是不用重拳重肘的太極拳,所以根本不須要用到「環」,「環」對於那些不想使用分擊方法重擊敵人的人是多餘,也根本不必要的。

王宗岳太極拳,在太極拳中是唯一「大鬆大柔不用掤勁」的太極拳,更是當今太極拳中,真正完全以鬆柔為本的太極拳,所以「環」便成為打擊時,非常重要的技法。而「半環」的技術,更是提升「環」的打擊技術與威力的內家高階技法。

內家武術史上,「半環」技術的提出,是專用來修正「全環」技術在教學上和技擊上的缺失而來。事實上「全環」技術本身,就完全包含了「半環」技術,「半環」技術原本就是附屬於「全環」技術的。但是經過內家發展歷史的經驗,「半環」技術已經到了不得不不單獨提出來訓練的地步。

就像大家都知道中文字中有「永」字,但是寫「永」字,卻要用「八種方法」來寫,所以才會有練習寫「永」字的「永字八法」。「環」就可比是「永」字,「半環」就可比是「永字八法」;練「永」字要懂「永字八法」,所以練「環」必須懂「半環」才行。

如果不懂「永字八法」寫出來的「永」字,就只會一路盲目畫下去,筆法少了變化,字形就不美了;內家武術如果不懂「半環」,就只會一路盲目繞圈,用出來的「環」變化就不精確了;這就是為什麼「半環」的技術如此重要的原因。

一個人如果只知道斜角「環」的方位,最大的毛病當然就是打拳時只會一路繞圓圈,而不知道「環」在攻守時,也要像寫書法一般,有「起承轉合」的,武禹襄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所以說打太極拳,雙手繞「環」,不是在斜角上一路繞圈圈就可以的,要像寫書法或作文章那樣,有「起承轉合」才行。

真正打太極拳的「環」,可不是隨便繞圈圈的,只是太極拳沒有提出要把「環」分成四個半環來訓練而巳,拳技中早就有的,不是不懂不會。這就像早期的書法家,並不是不懂寫「永」字的筆法變化,只是他們沒有提出「永字八法」理論,來給初學者練習而已。

自從八卦掌祖師提出「推托帶領」之後,內家斜角繞圈的「環」技,便有了「起承轉合」的變化理論可以清楚依循;宗岳門現在教太極拳,不避諱地使用「推托帶領」四個名稱,這是基於內家一體,師門所授,以及尊重前賢學理的精神而用,就像多數太極拳家引心意六合理論來用一般,並不是引八卦入太極,更不是竄改太極拳。

太極拳的招式,原本就有很多是「半環」的技術,但是學習者由於沒有「半環」的理論可以依循,打起來就會失去「半環」技術的精義,所以我們今天講「半環」在學習上及教學上,是絕對有必要的。

通常一個不懂「半環」技術的人,即使透過拳架盲目練上幾十年的「半環」手法,在應用時也往往會不小心打出超過「半環」而成為「六份之四環」,也就是他打的「半環」往往會不小心多繞了一小段而不自知。這是因為他並沒有堅守在「環」的二分之一處,進行起承轉合,以至於不小心打過頭而不自知。

「半環」就是把一個「環」分成不多不少的兩等分,打「半環」時,手只能在斜角方位繞半圈,齊齊整整的半圈,多繞一點,少繞一點都不行,這是絕對要嚴守的,不能改變。

原因是,譬如右手作「推托帶領」的「推」,右手一定是從西南打向東北,斜角圓圈只能繞一半,如果稍稍超過一半的位置,這個「推」的作用和威力就完全失效了。

因為右手「推」的威力是朝向東北方的,是向前的。如果稍稍劃了一點點圈,它的方向就再也不是朝向東北,也不是向前,而是朝向地下去了,這樣它向前的正力就全部消失了,「推」的結構力也完全沒有了;如果用這種手法去抓人,就無法以正力向前控制對方,就會變得向下拉拉扯扯了。

「推」的「半環」如果多繞了一點點,如果以「全環」的概念去看,彷彿沒有什麼地方有錯,因為多繞的一點點,也都還在「環」內,並没有「離環」啊!不是說只要在「環」內就可以嗎?

正是這樣錯誤的想法,讓懂得「環」的人,理直氣壯地在斜角隨便繞圈圈,甚至還會認為「推」接下去就是「托」,多繞一點點讓「推」加點「托」又有何妨?

這種錯誤的想法,就像寫「永」字時,把第一筆和第二筆連在一起,又把第二筆和第三筆連在一起,最後又把剩下的筆劃全部連在一起一樣,最後每一筆都不知道跑到那裡去了。

所以「推」如果混進了「托」的位置,不但「推」的動作不見了,方向不見了,威力不見了;連「托」的動作也同樣弄渾了,方向和威力也不見 了。

所以說,「半環」就是「半環」,多繞一點都不行,每一個「半環」都多繞一點,最後「推托帶領」四個「半環」,就會變成四不像了。

「半環」的技術,是徹底發揮四斜角威力的技術,每一個「半環」動作正確結束時,就是下一個「半環」的開始,誰都不能侵犯別人的位置。每一個「半環」動作正確結束時,就是下一個「半環」的起始轉折處,當「推」法的動作結束處,就是「托」法的動作開始攻擊處。

所王宗岳太極拳的「起承轉合」是非常清楚的,什麼時候「推」,什麼時候「托」,什麼時候「帶」,什麼時候「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什麼時轉向奪位避正打斜,什麼時候以正驅斜,都是非常清楚的。

至於怎樣才是正確的「推托帶領」半環動作,「推」應該怎麼推,「托」應該怎麼托,「帶」應該怎麼帶,「領」應該怎麼領?文字上非常難以精確描述,連用影片解說都很困難,「半環」技術的基本原則,心意拳的「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心法,則可以作為參考準則。

「半環」技術,是環技的更精確使用,就像「永字八法」可以讓「永」字寫法更清楚,太極拳的「半環」技術,也同樣可以讓「環」的用法,更清楚,更有威力。這是學習「環」技的人,不能不知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