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極拳樁技 總論 
王宗岳太極拳樁技總論

.........為宗岳門各位師兄作樁法用技整理


王宗岳太極拳的「樁」有兩大類,一類是「靜樁」,另一類是「動樁」。「靜樁」是肢體靜止不動的靜態樁法,目的在調整肢體在靜止不動時的結構,讓身體的靜態結構能夠達到最強化的狀態,以作為「動樁」的基礎。「動樁」是肢體在運動時的動態樁法,目的在調整肢體在進行技擊運動時的結構,讓身體的動態結構能夠到達最強化的狀態,以利於轉變身形,用於摔打拿踢。

其本上「動樁」是由無數的「靜樁」所組成,也就是說「動樁」在每一個給定的停止點,就是「靜樁」。而「動樁」能夠給定的停止點是無數的,所以說「動樁」是由無數的「靜樁」所組成。而「動樁」發揮到摔打拿踢技擊動作的極致時,就是最正確的「勢架、拳架」。

武術界有人喜歡誇大說,只要站「三體式」樁,不用練其他技術,就能夠練出無敵的功夫,其實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三體式」的練習,最多是讓「靜樁」的基本架構到達完美的地步,如果不練習「動樁」,手一伸,身一轉,步一跨,身手步法一旦脫離了「三體式」的靜態,整個結構就可能全潰散了。

何況「靜樁」基本上有兩大類型,一是手臂和身體夾角成略圓形,以「渾圓樁」為代表而衍生出的各種樁法;一是手臂和身體夾角略成方形,以「三體樁」為代表而衍生出的各種樁法。所以只練「三體式」,最多只能練到「靜樁」的一半樁法,而「動樁」的部份則完全闕如。只練「三體式」,最多是只練「靜樁」的一半樁法,是不可能像某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會有什麼高超無敵的技擊能力的。
*****
樁練習
1.渾圓樁  左右 上下移動
2.三體式 如何形成
3. 肘膝合的訓練
*****

過去有些名師要求弟子在「三體式」上下功夫,只是要讓學生知道樁法在技擊中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多在樁法下功夫罷了,如果後人因此誇大了樁法的某一部份能力,反而是有害的。
「動樁」廣義的說就是拳架、勢架。但是拳架、勢架過於龐大,重覆過多,不容易集中訓練,所以各家都會有自己門內精華的「動樁」模組。
宗岳門的「動樁」是以「六大單掌」及「三大引進落空」為基礎,加上一些重要功法為輔。「六大單掌」是「推托帶領」四個半環單掌手法,及「指天、插地」兩個內砸外砸掌。「三大引進落空」則是「上翻肘式引落合出、中段引落合出、下壓肘式引落合出」。

「六大單掌」,是宗岳門對中國內家所有變動掌法所作的總結,宗岳門認為這「六大單掌」,已經足以涵蓋所有中國武術摔打拿踢的所有手法動作,其他的掌法都是大同小異,或是無法施展正力的無效或錯誤掌法。
所以宗岳門的掌法除了「六大單掌」之外,其他掌法都不允許練習,以免掌法出錯或過亂而不自知。所以「六大單掌」的標準化、統一化,是宗岳門「動樁」的最重要要求。

「靜樁」和「動樁」練成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練習和別人「對樁」,「對樁」是樁法進入技擊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對樁」這個訓練概念在古代內家非常受重視,但現在一般門派已經不太具有「對樁」的觀念,也很少在做正確的練習。
對樁 1.基本動作中基本型學會練習完成之後,
          2.對力  平衡對稱 1000:999

 「對樁」就是「佈樁」的練習,所以「對樁」也稱為「佈樁」,過去家師也把「對樁、佈樁」稱為「行樁」,但「行樁」在大陸有些門派的解釋,已經變成我們說的「動樁」,或變成用樁來走步,所以我們現在不用「行樁」這個詞,以免和「動樁」混淆。

「對樁、佈樁」就是把自己練好的樁法,練習以最正確的、最佳的位置和角度來對準敵人。師傳「對樁、佈樁」的練習,也稱為「佈形」,就是以我有樁法的身形,佈置出進攻和防守時最好的位置,最好的角度,以利於摔打拿踢的出擊和防禦。

我們自己透過「動樁」和「靜樁」所練成的各種樁法,就像一部造好的跑車,如果不知道如何上路,如何去對應高低彎曲的地形,再好的車也會撞壞。一個戰士如果作戰時不知道要站在那裡,他以優異的戰技加上精良的武器,如果站不到有利的位置,可能還完全沒有機會施展就被射殺了。

所謂的「對樁」,就是把自己練成的樁法,和別人的技擊技巧進行「合對」的練習,讓自己練好的樁法,能夠藉著對應練習,而適應未來摔打拿踢綜合格鬥的技擊狀況。並且順便查驗自己所練的樁形,在技擊中能否順利運用?運用的準確度如何?能夠用出多大的打擊威力?更要查驗自己的樁形在技擊時,能否完全維持整勁和正力?會不會在瞬息萬變的戰鬥中,在某一個位置或時間點上,被壓制的樁形忽然出現弱點而崩潰?這些查驗都是「對樁」要作的事。

「對樁」是無論是走化或粘進,要練成時時刻刻以「正力」 對準目標,這樣在用技時攻守就會快速而銳利。中國傳統武術對於樁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外國武術很多都沒有練樁法,可是中國武術,尤其是內家卻非常在意樁法,並且把樁法視為最重要的訓練內容之一,這是因為內家視樁法如拳法。

中國內家之所以非常在意樁法,其原因是因為內家是摔打拿踢,分合並用的武術。在合擊時,無論是制人或反制人,隨時都是處於近身沾粘對抗的狀態,如果那一方在運作技術時樁形敗了就完了,就可能順勢被制住了,所以一分一秒都不能不保持最佳樁形。所以中國內家拳,其實也可以說是「樁拳」,但是現代內家也很多不以樁成拳的,所以我們只能說王宗岳太極拳是「樁拳」,其他內家是不是樁拳,只能由各家自己去判斷。

王宗岳太極拳是「樁拳」,全部的技擊技術都是樁法的運用。「對樁」是用技之前最重要的和平練習,其練習技法基本上是以雙方「鬆柔不用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方式,以自己的形樁形和敵人樁形,作方位對應訓練,藉此訓練出最佳的方位對應技術,使自己在「走、粘」時,能夠讓自己的樁法時時刻刻維持以「正力」攻守而不敗形,能夠得機得勢,隨時取得最佳的攻守位置,並且具備隨時能夠以摔打拿踢出擊的最強大能力,以求在真實用技時,能夠在得機得勢之時,以「摔打拿踢」的混合技術,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內家常練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在古代其實是一種「對樁」的訓練,而「對樁」之後的攻擊是「摔打拿踢」不是「推」。不過現代內家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早已完全放棄「對樁」以「摔打拿踢」為目的的追求。現代很多太極拳的「推手」已經完全變成「推人」比賽的競技,已完全脫離「對樁」佈形,以「摔打拿踢」為目的的訓練要求了。

 現代內家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手法,這些手法中,很多都是近代的人自己的發明創作,而假托於前人祕傳的,由於現在很多推手的手法是今人所創作,所以大多數都不是以樁法在操作。

由於今人創作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手法中,很多都不具備樁法的正力概念,本身也已不再具備「對樁」的佈形功用,而比較著重在「一化一推」的攻防技術。所以才會逐漸放棄「鬆柔不用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對樁」訓練,而改以推出人者為勝,最後逐漸走上重「推人」,不重「摔打拿踢」的道路。因此我們再也不能說「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技術是「對樁」的技術了。

「對樁、佈樁」必須從完全鬆柔不能拚力的情況下訓練佈形,以取得最佳的攻擊角度和位置,「對樁」成功之後的攻擊,是全面的「摔打拿踢」,絕不只是最後脫手一「推」。所以「對樁」所訓練出來的攻守形,就是「摔打拿踢」全面綜合技擊的前奏,不是「推」的前奏。所以「對樁」之後的重點不能縮小到推人,否則訓練出來的技術,就會不能適應綜合格鬥的技擊。

所以古人找人「對樁」,不但自己不用力,也會要求對方也不要用力,這樣雙方在鬆柔情況下才能真正練出「在不妨礙自己,也不妨礙別人動作的情況下佈形」的深層佈形能力,並且找出雙方佈形的缺失。所以「對樁」時,我們都會以鬆柔完美的深層餵勁,增強對方對「摔打拿踢」深層攻擊的反應功力;而對方也會回以鬆柔完美的深層餵勁,增強我們對「摔打拿踢」深層攻擊的反應功力。

內家用技「摔打拿踢」並重,有遠伐有近攻,更有貼身作戰。所以內家極重視腕關、肘關、肩關的三關攻守訓練,以求習慣於「遠打、近攻、貼身作戰」的長、中、短距離作戰模式,所以內家有「打三關,化三關」的練法,主要就是必須適應綜合格鬥時所產生的「長、中、短」距離變化。

長距離的攻防是屬於「淺層攻防」,中距離的攻防是屬於「中層攻防」,短距離的貼身攻防是屬於「深層攻防」;所以佈形有「淺層佈形」、「中層佈形」、「深層佈形」,而內家最重的是「深層佈形」的技術,「深層佈形」最難,精熟之後「淺層佈形」、「中層佈形」就變得很容易了。

所以內家在「對樁」時,雙方會善意地,依序從腕關、肘關、肩關逐漸餵勁,也就是由淺層到中層逐漸到深層餵勁,以深層餵勁,讓對方練習超過肩關時的最深入化解,也就是練出被攻擊超過肩關,仍能敗中求勝的技術。這種深層的餵勁,能夠讓受勁者在定步時,不得不盡量變動全身來化解,所以手法、身法,甚至步法技術都能夠練到最深入,這樣對功力的增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雙方不以深層餵勁的態度「對樁」,而以帶著靭力「強接硬化」,又不深入三關之內攻擊,也不深入三關之內落空的方式進行淺層「對樁」,只在腕關、肘關附近進行淺層餵勁,受勁的一方也只能在腕關、肘關附近進行淺層化解,這樣攻擊技術就會不夠深入受勁方,受勁方經過長期薰染成習,就無法適應深層的攻擊。這樣受勁方在真正用技時,就只能適應中長距離的戰術,遇到善於深層進步落步者,或善於更深層貼身重擊者,就會無法適應而敗形潰散。而餵勁者自己也同樣會因為餵勁多不深入,而造成不適應,也不喜愛貼身近戰的心理,這樣貼身摔拿壓制的技術也會被逐漸放棄,而失去內家用技本意。

所謂「引進落空」,唯有深層引進才是真正「引進」。餵勁者不深層攻擊,受勁者又用帶著靭力「強接硬化」,不深層引進敵人的方式練出來的「對樁」技術,用技時會比較怕深入的重拳,攻擊時也會不喜愛貼身近戰,故用技時,雙方多喜歡以中長距離,在手上揮拳互相打擊互相格擋,而不能精於深層貼身的摔拿壓制。

所以習於淺層佈形者,用技時,雙方手部對手部碰撞的攻防的情形會出現比較多,容易用雙手摸來摸去、格來格去,再趁機攻擊;雙方都會養成儘可能在中長距離攻防,儘量避免貼近的攻守心態,這種打法不是真正內家「打三關、化三關,摔打拿踢並用」的打法。

由於使用貼身重拳者才不管你站什麼樁,攻擊時會以深入重擊破樁。破樁就是攻擊時不要只使用中長距離,只打入腕關和肘關。攻擊時會深層進步落步,以儘量深層貼進敵人身體,對著對方又硬又穩固而具有樁法的防禦手,直接用重拳打下去,重擊他整個帶有樁形的防禦雙手,連帶他帶有樁形的身形一起打下去,讓他的手身樁形全部潰散,再施以連續攻擊。

平日自家人玩手,輕拳淺擊,輕壓淺入,我們手中稍有硬力頂抗,完全不會感覺到頂抗這種應對方法有什麼不好,甚至還經常可以忽然施力,趁機破門觸敵,而以為勝人;但實際用技時,重拳深擊,可破頂抗,可破硬樁;如果我們手上稍有硬力頂抗,遇到重拳深擊吃虧的便是自己。

所以「對樁」時,手上必須大鬆大柔,必須深層引進落空,不得稍有硬力,頂抗,這是內家自古用技基本常識,外人不信是因為未真逢重拳深擊者,以為稍頂稍抗無妨;內家自家即有深擊重拳之術,故不敢頂抗,主要是因畏懼自家重拳深擊而有的反應技術。

由於內家在中長距離的戰鬥,和外家差別不會太大,雙方優勢差不了多少。善於深層進步落步,善於施展揉身的貼身戰鬥,才是內家最擅長的優勢。所以內家施技要能深層進步落步,儘量貼近攻入,儘量造成雙方貼身狀態 ,雙方貼身時最適合施展「摔打拿踢」的混合技術,對內家最有利。

平日不擅深層用技者,在貼身近戰時,往往會手足無措,不是會呆滯硬頂,就是會像小孩一般任人擺佈。所以有些競技比賽,雙方一貼身接觸,裁判乾脆宣佈強制分開,因為他們不喜歡內家貼身近戰的技術,甚至根本不練這種技術。

所以如果平時練「對樁」時,喜歡帶著靭力「強接硬化」,而不徹底用鬆柔把來力引到深層再化解。這就表示在用技時,有可能會因習慣在淺層和中層就產生頂抗,而在中長距離時,手部就會因習慣頂抗而承受到來力;就怕萬一這個來力,是又深又重的拳,會連樁法一起被打破。

內家本身就是善長貼身近戰重拳深擊的,內家出拳有又深又重的拳法,可以用「硬打硬進無遮攔」來破樁續攻,所以內家知道重拳和固樁如矛又如盾,端看用技者的質量而定勝負。樁並不是絕對打不破的,深入的重拳就可以破樁。所以內家才必須要超越「樁成即無敵」的觀念,進而練習深層「對樁、佈樁」的技術,訓練出以最好的方位,在最深層攻防時仍能完全不受力的技術,來破解重拳深擊才是正途。

可是這種內家最重要的「對樁」練習方式,被當代一些以推人為最終技法的知名太極拳流派和大師們玩壞了,他們的太極拳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對樁」概念,所以把原本以雙方以「對樁」為本旨的技術,大力鼓吹發展成「推手發勁、發勁推人」。

這些大師們每次對外表演都是「推手發勁、推手發人」,又常把玩手時推出人或推人丈餘的事蹟掛在嘴邊,誇大成打敗世界各地高手。並吹噓「推手發勁、推手發人」為真正太極拳的最高絕世神功,並且將「推手發勁、推手發人」誇大成為太極拳唯一的、正確的王道戰技,在思想上對無知者,進行內家拳用技最高在「推人」的洗腦。

這些推人大師,想盡辦法讓無知者盲目信太極拳中最簡單、也最容易學成的「推手發勁、推手發人」是非常難學,非數十年不能練成,也是內家唯一最了不起的真功夫。他們教導弟子們用鄙視的眼神和言詞,對待太極拳摔打拿踢的用技者,或把用摔打拿踢的太極拳說成是外家武術。

由於受到某些流派太極大師,誇大為太極拳最高神技的「推人」迷霧所污染,太極拳從此不再需要「摔打拿踢」,推人競技的規則中,也不必害怕「摔打拿踢」。沾粘後的一化一推,被當成推手重點。使得為求勝於推手比賽的人,不得不發展出「強接硬化」帶著靭力對抗,不再深層引進敵人的快速反推,來適應推人競技。

以推人為目的的太極拳競技,由於本身用技方式,及擊打對手的部位,受到規則極大的限制,成為極端偏長的競技模式。這個偏長模式最後反而讓帶著靭力「強接硬化」不再深層引進敵人的推人者,在偏長的比賽中逐漸取得優勢。他們也因在推人場上佔得便宜,反過來批評太極拳說:「你的鬆柔不能克剛力,你要求自己鬆柔,不能要求對手也要和你一樣鬆柔。」完全不管太極拳「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手法的鬆柔本意,乃在佈樁的訓練,不在推人的競技。

從此,大家都在拚命想辦法用淺層靭力把人推出去,完全失去內家「推手、缷法、合手(擖手)」作為「對樁、佈樁」練習的本義,以及失去「推手、缷法、合手(擖手)」訓練之後要用於「打三關,化三關」施展「摔打拿踢」的本旨,雙方都只習於淺層攻擊,也不再在意對深層重拳的防衛訓練,因為推人的推手比賽中,這些都成為完全不重要的事了。

 所以「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對樁、佈樁」技術的扭曲,那些一生都在倡導推人,誇大自己的「推人」為神明之技,誇大自己把別人推出,是打敗世界高手,讓太極拳學習者輕視「摔打拿踢」,而讓太極用技嚴重受限的太極拳名家,絕對要負始作俑者的最大責任,絲毫不值得後人的尊敬。
宗岳門「對樁、佈樁」基本上的技術,是以讓對方落入我方的「三角形陷阱」最為首要
「三角形陷阱」是「對樁」的「黃金三角形」,因為「三角形陷阱」是所有佈樁技術中,最深層的佈形技法,極利於「摔打拿踢」的攻守,所以我們稱之為「黃金三角形」。
無論是動步或不動步,「後手三角形陷阱」必須取得後手的手臂,和對方來勁呈平行疊臂的狀態,前肩以沾粘碰觸來勁的位置為最佳,身體和對方來勁要打開呈45度夾角,三角形陷阱的銳角朝攻擊的前方。
在這個方位上,後手可以用平行疊臂的技術完全落空對方,後手進行攻擊的效益,以及在這個動作下,前手的攻擊效益,也是所有攻守方位中最好的,其步法及腿法的運用也是效益最好的,所以對敵人的威脅最大,因為雙手和雙腳都可以在最佳的對敵位置上,進行最好的「摔打拿踢」攻擊。
和「後手三角形陷阱」同型,但把後手放下,舉起前手,這時前手的腋下會位於敵勁的上面或下面,肘會深入到對方來勁的另一邊,所以前手的攻擊可以非常深入,打擊效果最佳,這種三角形陷阱就是「前手三角形陷阱」,其實「前手三角形陷阱」和「後手三角形陷阱」的身形位置是完全一樣的,差別只是以前手或以後手來說明而已。
「三角形陷阱」的佈置,以前手越接近敵人為最佳,但在無法深入或身體受反壓制的不得已情況下,也會佈在離對方勁根較遠一點的地方而施技,雖然效果會沒有深入敵根好,但是要打擊或摔倒一個人也是很容易,而且必須要會的。
「後手三角形陷阱」和「前手三角形陷阱」以前面所說的方法佈置之後,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戰鬥時的最佳「黃金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雙手雙脚都能夠完全順暢地施展所有的摔打拿踢戰技,也能夠流暢地脫身換影

所以對宗岳門而言,古人所謂「佈形候氣」的「佈形」,簡單講就是「佈三角形陷阱」。「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傳授中最重要的用技獨門技法,「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從師傳「環」的技術延伸而來,這個技術由於是宗岳門透過「環技」獨自完成,而且由宗岳門獨自確立而成的代表性獨門技術,由於這個技術的精確完成,是完全出自宗岳門之手,所以其他門派絕對沒有這種技法,如果有一定也是從宗岳門學來的。
在宗岳門完成「三角形陷阱」的標準技術之前,師傳「連環」的自由施技練習,基本上還沒有確定的用技規則可循,也沒有明確的用模式則可以操作。武者必須經過多年的練功,累積大量的技術經驗,才能忽然貫通而自由運用,所以「豁然貫通」是過去武者們急欲跨越的悟道門檻。而且即使「豁然貫通」會用了,也很難解說其中的變化規律,這就是知難行易。

所以到了家師叔吳孟俠先生手中,還以「亂環」作訣,其原因就是沒有明顯確定的規則,可以操控「環」來作戰,所以即使學會了「環」,也無法找出「環」和敵人對應的公式。自從宗岳門建立並完成「三角形陷阱」的精確模組之後,現在「環技」已經有了可重複操作的公式,「環」的自由施技,和承傳都已經因為「三角形陷阱」的佈形技術,變得很容易理解和操作,「環」也不再「亂」了,所以宗岳門的「環」,不稱為「亂環」。
所以「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的黃金三角形,因為「三角形陷阱」把樁法訓練和用技訓練之間的斷層完全接合在一起,而使樁法和用技的練習連結成為一體。「三角形陷阱」技術,彌補了中國傳統內家訓練程序上的重大斷層,現在中國傳統內家的訓練,在宗岳門已具有完整確定的訓練程序,學習者從此不再需要長期摸索才能豁然貫通,只要按照程序練習,都能夠達成用技的願望。

宗岳門「三角形陷阱」的發明,讓中國傳統武術難以複製到弟子身上,以及用技複製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一,甚至不到千萬分之一,這種複製失敗率過高而難以承傳的問題,一次全部徹底解決,這對內家的承傳,及永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複製問題解決之後,如果課程的設計得當,學會太極拳用技,將會變得和跆拳、空手道、拳擊和泰拳這些外國武術的複製一樣有跡可循;這對中國傳統內家武術的承傳和推廣,絕對有重大的意義。
「三角形陷阱」的「對樁」佈形訓練精熟之後,就能夠以最佳的樁形,非常柔順地適應敵人的力量,並且適應敵人各種攻守角度的方位,這樣用在戰鬥時,就容易得機得勢,也比較容易取得最好的自身形態和雙方相對位置,施展「摔打拿踢」的攻擊技術。
「對樁」佈「三角形陷阱」的技法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正力」對敵的隨時精確掌握,並且隨時能夠以「正力」對準來力或敵人。過去有很多人講「樁法結構」,最多只是講講自己本身的頭頸要怎樣,胸肩要怎樣,腰胯要怎樣,膝足要怎樣, 雙手又要怎樣才能夠有最好的結構。
*****
三角形陷阱教學重點
1.三角形在哪  前肩   身體   後手折出一角
2.平行在哪  尖在哪  
3.如何順暢伸出腳攻擊
4.如何順暢脫身換影


8.正力-三角形-環 一起講



*****

可是,無論把身體結構的樁法講得如何高明,很多都只是以自身為基礎的「靜樁」概念而已,大部份樁法的解說,連「動樁」的概念都沒有完整,甚至完全沒有提到「對樁、佈樁」的佈形概念,以及「正力」對敵的練習。像這樣子講樁,只講到靜樁,是根本沒有講完整的,是知前不知後,虎頭蛇尾,對樁法的全面運用,是不足的。

「靜樁」極佳,「動樁」不全,「對樁」未學,「正力」不知,就是很多武者樁也站了,結構也練得不錯了,可是卻無法以樁法用技,無法自如地以樁法作為戰技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沒有「正力」運用的概念,樁站得再好,結構再完美,也只像是擁有一輛不會開的好車一樣。所以光是「靜樁」的結構完美,離用樁技擊的要求,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所以習武,絕不是只會站「靜樁」就表示能用了。

「正力」概念,是家師祕傳樁法的最基礎概念,樁法不是像某些人說的,一個動作出來,站著不動,別人就可以在你的手上,前壓、後壓、上壓、下壓,手的樁形全都不會垮。內家雖然講支撐八面,卻沒有這種對靜樁要求的,支撐八面是動樁以變動的正力對準四面八方的說法,並不要求靜樁能夠在不動時,要能對應四面八方的力量。內家的樁法就像一隻槍一樣,槍尖對準敵人的方位力量才是重點。而「正力」就是樁法對準敵人的那一方位力量。

譬如你打一個摟膝拗步,你的後手進行前攻時,此時如果你此時停下來形成靜樁,如果別人從你後手攻擊的對面來推你的後手,他會發現你的整個手和身體就像木樁插地一樣,推都推不動;但是如果他是從你後手的上方或下方壓來,他會發現你的手會順勢滑下滑上,毫無抵抗能力,左側壓右側壓也是同樣情形。這種樁法的概念,就是最利於「環化直發」的樁法,這種樁法是只用「正力」,不用「橫力」,也不用「橫力」防「側來力」的。

所以說這種樁形,你的後手只有向前的樁力,這就是「正力」;而其他方位根本沒有「正力」,所以在運用樁形作戰時,你一隻手的「正力」方位只有一個,在其他非「正力」方位上,敵勁壓來,就只能走化施展倒手,或以身手步法調整出「正力」來對抗,絕不能直接用「橫力」對抗。

由於我從小身體非常瘦弱,兩腿有自幼就有因居住環境不良,受濕地侵襲所患的酸痛,每年有好幾次會膝蓋會酸痛到不能站立,由於家境貧困求醫無方,所以小時候在家常半夜痛醒,家母便背著我在室內踱步安慰,無計可施。

我跟隨家師八卦掌第四代名家吳錦園先生習武,住在家師所安排的住所練武時,身體依然瘦小,體重極輕,兩隻小手臂上沒有什麼肌肉,力量非常小。那時喜愛武術的我,拜入師門後很擔心會影響我的技術和威力,而得不到家師的歡心;所以曾經多次向家師請教,是否需要藉手臂吊重物的重力訓練,來增加肌力。

那時候家師告訴我的是,除非訓練到不正確的肌力,凡是符於用技而有科學依據的肌力訓練,對內家武術絕對是好事,但內家藉著手臂擰轉的翻筋轉骨, 可以增強筋力, 又有讓施技更靈活的優點,這種傳統訓練方式,也絕不容忽視。

最重要的是,內家使用的是「正力」技術,完全不必用到「橫力」,也就是不必用到手臂懸吊重物所增強的「橫力」,所以不要因為練習手臂懸吊重物,「橫力」增強了,反而在用技時使用到「橫力」,造成技術散亂而得不償失,這才是重點。

原來內家在用技時,是利用特殊的擰翻技法操作,因此不管是打拳架,或出拳打擊、壓制敵力,或缷化敵力時,都是利用手臂的擰翻技術,隨時隨地,不停地用「正力」對準敵人的來勁,完全不會使用到手臂懸吊重物所練出的橫向「橫力」。

所謂的「正力」,最基本的,就是大手臂在用任何攻守的技術時,無論是推托帶領或是內砸外砸,大手臂和身體都永遠保持在夾角九十度。而雙手在這種角度所形成的前伸力量,就是正力。內家的手法雖然複雜,變化也無窮無盡,但所有手法、所有手部動作,在用技時,都必須內藏這種正力的模組來操作,否則就是錯誤。

手的「正力」夾角九十度變動的最大和最小範圍,則只能以「渾圓樁」和「三體式」之間的範圍為限,其動作最大和最小幅度不得超出「渾圓樁」和「三體式」之間的範圍。這也是我在前面所說「靜樁」基本上有「渾圓樁」和「三體式」的主要原因。

「渾圓樁」和「三體式」交互變動方式,就叫做由圓入方,或由方入圓的「方圓變化」。而整個太極拳,所做的手法身法和步法練習,就是要作到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個動作的開始、過程和結束,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在「渾圓樁」和「三體式」範圍內,以「正力」形態進行,這樣才能真正使用到內勁「正力」,而不會使用到肌肉「橫力」。

所謂的「橫力」,最常見的就是手向前方平伸,大手臂和身體夾角成九十度,手向左右移動時,手不是藉著身體移動而動而前推,而是忽然動手向外拉大夾角,造成大手臂和身體的夾角大於九十度的「開肩」狀況。如果以「開肩」的動作拉動或打擊別人,所使用的力量,就是「橫力」。現在所見各家太極拳的招式中,幾乎全部有使用「開肩」技法的招式,但這種技法的招式,在宗岳門的師傳中,無論拳架或用技,卻是絕對嚴禁使用的。

家師吳錦園先生所授口訣心法:「腕不過肩」。所說的就是大手臂和身體的夾角,最大限度在九十度,這時手腕會正好在肩的正前方,這就是「腕不過肩」。如果夾角大於九十度,腕就橫向過肩了。腕一橫向過肩,樁形就會被破壞,就無法施展正力, 內勁容易崩潰。

可是現在武術界解釋「腕不過肩」,全都說成手腕不超過肩的高度,這種說法和家師的說法明顯不同。所以說不同門派,即使口訣完全相同,由於門派心法的不同,也會形成完全不同的技法。所以不同流派,即使講相同的口訣,所講的也不見得就是相同的技術。

「開肩」家師以前是說「過肩」,我用「開肩」兩字來說明,學生更容易懂,也不會被外門的解釋混淆。使用「開肩」技法的太極拳,最明顯可見的是,凡是打單鞭吊手時,手向後伸出,再轉身時會讓大手臂和身體的夾角大於九十度的,甚至到達幾近一百八十度的,所使用的都是「開肩」的技術,這種技術的單鞭吊手,幾乎是當前各家太極拳,一律存在的標準動作。

像這種各家太極拳都用的開肩技法,是被家師禁止使用。所以家師在教我單鞭用技時,手是在轉身時順勢收回,好讓大手臂和身體永遠保持九十度夾角,其原因就是為了保持樁形正力,利於轉向前攻 ,回擊會比較快,貼身也不容易被壓制。

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太極拳像這樣打單鞭的,連亞運競賽套路也沒有這樣打的,可見開肩技術已經成為全國性,甚至成為全世界性的太極拳基本標準技術了 ,我們對這樣發展也是無言以對。

家師授我的內家各種用技拳架,其兩手大手臂的和身體的夾角,都是嚴禁大於或小於九十度的,兩手的活動範圍,也都是一定要在三體式和渾圓樁之間的方圓範圍內變化,這種拳架攻守效能非常好,容易設出三角形引落合出的陷阱,攻守時極為流暢而快速,力量也不會崩潰。

這種在方圓內變化的拳架,是和王宗岳祖師的十三勢所規定的方位技法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見王宗岳太極拳理論的獨特和先見之明,像這樣獨特的太極拳技術,絕不可能是從其他家太極拳,或外家拳而來,必然是王宗岳先生自己發明的。

如果其他打拳架開肩超過九十度,甚至到達一百八十度的太極拳,日後不要因為我們說明了九十度正力之後,就暗中而把拳架改成我們宗岳門的技術,讓手法在三體式和渾圓樁之間,進行方圓交變,也從此不再打出大於九十度夾角的手法,甚至也學我們講深層引落合出的三角形陷阱。相信後人只要一比較拳架,就會明顯覺得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太極拳,彼此之間也必然是毫無相關的。

有人會以為現代是資訊發達的時代,資訊取得非常容易,所以在私底下偷學別人的技術,再私下修正自己流派的拳架技術,一定會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其實由於資訊發達,過去很多人又急於發表自己的學理,以求成名。他們祖師的照片和影像也早就完全公開,自己的祖師和自己過去說過什麼拳論,打過什麼樣子的拳架,別人透過文字和影像記錄,同樣也是對他流派的原本手法一清二楚,如此反而不容易偷拳。

所以武術流派承傳的強烈特徵,就像人身上的DNA一樣,即使是現代,也是很難有機會去作自我隱瞞的。別人也會很容易知道他那個流派的學理和技術,原本不是這樣的,是因別人而修改的。在這種情況下,各流派的差異,只會越來越明顯,反而不會混淆而趨同。如果趨同,也是因為過度吸收他人學理技術,而被某一流派的強勢學理技術所統一,絕不可能大家都保留流派獨立的學理技術而趨同。

「腕不過肩、不開肩」保持大手臂和身體夾角九十度,在三體式和渾圓樁之間作方圓變化,在這種形態下,才能夠保持樁法不敗形,並且能夠保證手法隨時、隨處都有內勁潛藏,也能夠完全以「正力」施展,而不會使用到「橫力」。

「開肩」是一種傳統通行的武術技術,「開肩」並不是一種錯誤技術,別說亞運套路在用,就連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裡面所載的單鞭動作,也有開肩的用技的技術。只是宗岳門師傳的手法,因為自己流派使用「環技」的獨特理由,嚴禁使用這種技術罷了。

 宗岳門師傳之所以禁止「開肩」,除了操作的手法會離環,完全無法使用師傳的連環技,操作環的手法會變得又多又亂之外;開肩最容易犯以橫力打擊或以橫力防禦的問題,而「橫力 」正好是師傳禁用的。

「橫力」同樣是一種傳統通行的武術技術,「橫力」同樣不是一種錯誤技術,只是用「橫力」打擊或以「橫力」防禦,一定會用到肌肉力。所以喜愛運用「橫力」者,會極強調以手臂套鐵環,或以手臂吊掛重物,或以其他舉重,或持重槍的承重訓練方式,來增強「橫力」的效能。

「開肩」習慣之後在抓拿時,也極容以開肩來側拉對方;開肩越大,側拉的「橫力」就會用得越多。對於常期有做手臂承重訓練,而有成效的武者來說,以「橫力開肩」側拉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不做手臂承重訓練的武者來說,用區區一隻手的力量,去橫拉別人的手,效能便要大大降低。

雖然很多師父都會誇大「橫力」的威力,彷彿別人只要被他一拉就一定會移動。然而到了真正用技時,雙方訓練質量都差不多的時候,除非肌力練得很好,一般人用「橫力」拉動的效果其是實非常有限,甚至經常是無效的,也容易養成和對方拉拉扯扯的壞習慣。

開肩側拉,一但使用到橫力,手臂就會僵住,此時身體為了配合手臂施展橫力,大多時候會僵在原地不會移動,如此在戰鬥時,也是極不利於身形變化的。

總之一種技術一定有一種練法,「開肩」技術當然可以藉著增加手臂承重訓練,來達到「橫力」技術的完美。但是很遭榚的是,如果太極拳使用開肩的橫力技術,平日又以內家自居,不作手臂承重訓練,那真正用起來,就會有很大的軟弱麻煩。

在「靜樁」、「動樁」、「對樁」、「正力」技術都已經了解熟悉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習自由施技,自由施技時,以單手練習用「推托帶領」反單手擒拿為開始,學習如何進步進位「對樁」,以「三角形陷阱」施摔打拿踢技,這樣就可以練出「推托帶領」佈「三角形陷阱」進行攻擊的技術,也可以強化「推托帶領」的動作精確性。

總之,王宗岳太極拳樁法的運用,「靜樁」、「動樁」、「對樁」是用樁的三步曲,缺一不可。如果只練「靜樁」學會靜態完美結構,而不明「靜樁」的動態完美結構,又不練「對樁」的佈「三角形陷阱」,以樁法施展「正力」,是絕不可能把樁法完美地用於摔打拿踢戰鬥的。

很多人以為太極拳出於自然,入於自然,所以誤以為太極拳沒有「外形」,全憑「意念」在操控。其實太極拳是非常重「外形」的,王宗岳祖師說:「耄耋禦眾之形。」不正是告訴我們太極拳非常注重其特殊,並且能夠以弱勝強的「外形」嗎?沒有外形就一定沒有體勢,如果太極拳像其他流派的人所宣稱的,是「只重意念不重外形」,那麼王宗岳祖師就會說:「耄耋禦眾之意。」而不會說:「耄耋禦眾之形。」了。

只是太極拳的「外形」,必須從「拳理」上去認識太極拳的「外形」,不能光靠肉眼去看勢架的外表,來認識太極拳的「外形」,因為肉眼不容易精確掌握住太極拳的外形,很容易看錯而學錯。

這個道理就像一個畫家在描摹風景時,必須多了解山川、植物、雲水、空間等的結構,以及遠近光線的變化原理,才能夠精確掌握風景的特徵而描摹出來。一般人整天用眼睛看風景,也完全畫不出來。畫不出來的原因,除了一般人不善於運用媒材之外,無法像畫家那樣從結構原理上掌握風景也是重要的原因。

古人所說拳法的「無形無相」只是形容其用技之形善變而難測,並不是真的有所謂「無形無相」的「無外形」純用「意念」的拳法。所以「不重外形、沒有拳形;只重意念、純用意念」的太極拳必然是假的。

太極拳因「形」成「勢」,有「外形」才有「體勢」。「樁法」就是太極拳的基本「外形」,太極拳由「靜樁、動樁」而有「勢架、拳架」,太極拳的「外形」因此多樣、多變,而無法只由肉眼從外表去了解。

「樁法」一 定是有形的,所以拳法必然有形。「樁法」不但有形,以宗岳門太極而言,宗岳門太極拳的樁法,還要合於王宗岳太極拳方位,所規定的標準形才是最正確的,這樣拳法才會最正確。

所以太極拳在練「樁」時,一定要注重外形,外形美技術不一定會好,但外形不美技術要好就很難了;太極拳有美好的外形未必是萬能,但沒有美好的外形那就萬萬不能了。所以練樁時,不要讓身手步法看起來含含糊糊,一定要「步法虛實分明,掌法清晰明確,身形動作優美」,以免久練不易長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