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網友的發文問題-----找到的相關資料
-----
李紫劍
  
支配物體的能量叫力。

本體具備的能量叫實力,本體輸出的能量叫功力。功力由實力產生。
實力是功力的本體,功力是實力的運用。實力通過科學的運動變成功力。把實力轉換成功力的過程叫發力。
......
一、以支點為圓心以柱長為 半徑的各種圓運動。
二、以接合面為平台的各種直線滑動、弧線滑動和圓形滑動。
三、以接合物為傳媒的軸向伸縮運動。
四、以柱體髓心為圓心的自轉運動。
五、以柱體中間某一點為圓心以柱長為直徑的循自由軸旋轉運動。
....
人體的眾多柱體如果局部自律相對統一協調運動,即產主形形色色的人體運動,人體運動千變萬化,基本形式不過五種,那就是:屈伸運動、揮擺運動、旋轉運動、搖轉運動和凸凹運動。
腿臂的直伸和卷曲就是典型的屈伸、腿臂任意掄舞就是典型的揮擺運動;腿臂的擰轉和身體左右擰轉便是典型的旋轉運動,身腰和肩胯的涮圓(空心圓)便是典型的搖轉運動;胸背腰脅臀胯肘膝的突出便是典型的凸凹運動。
上述五種運動一旦以超常的高速運行,即成為初級的發力動作。屈伸和凸凹派生彈射式發力,揮擺和旋轉派生旋轉式發力,搖轉派生拋射式發力。
這就是三種基本的發力模式,也稱單層發力模式。
單層發力模式經過復合疊加,即成為雙層及多層次的發力模式。例如肩的拋射與手臂的彈射相復合,即成雙層拋彈式發力;加上胸背的拋射,即成三層拋彈式發力;再加上腹背的拋射,即成四層拋彈式發力,再加上臀胯的拋射,即成五層拋彈式發力;再加上腿部的彈射,即成六層拋彈式發力─-
這就是直拳的整體發力模式、倘若肩的搖轉與手臂的揮擺相復合,胸背、腹背、臀胯的拋射層層疊加,輔以弧形步法,便是平拳亦即裡擺拳、平勾拳的整體發力模式。其它各拳,可以類推。
彈射式發力的力學模型是弓形,發力的形勢如弓張弦,力循直線發出,走的是弓弦,力道與弓弦平行且重合。
旋轉式發力的力學模型是偏心輪形.發力的形勢如同輪擺,力循弧線發出.走的是截面,力道與周邊平行。
拋射式發力的力學模型是齒輪傳動和皮帶輪傳動裝置,力循拋物線發出,走的是切線,力道與周邊呈45°左右的夾角。   
在拳學發力中,拋射式發力是一個關鍵。沒有拋射的支持,單靠彈射和旋轉式發力,本體輸出的功率將大打折扣。鑒於屈伸式發力和揮擺式發力人們一般都可以做到,所以要重點突破拋射式發力難關。
拋射式發力的軌跡是隨遇的亦即任意方向的渦圓,渦圓就是漩渦狀的圓,辦即平面的螺旋園。渦圓的形狀是6宇,從外向裡寫叫向心圓、從裡向外寫叫離心圓。拋射式發力的整個過程由兩個對位的渦圓構成,這兩個渦圓一個是離心圓,一個是向心圓,其中離心圓用於發力,向心圓用於還原,所以、完整的拋射式發力的模式是1l8l°的連貫的三個圓,其中兩個小正圓,一個狹長的大扁圓亦即橢圓。小圓靠近本體,橢圓偏向目標。整個過程在少半秒內完成,即可以為拋彈式發力成功。
拋彈式發力的練習方法是,先以特定部位劃平、立、斜三種圓,正反方向都要練習,畫畫大圓、畫畫小圓、熟練之後、再快速畫“小、大、小”三重圓,或“小、大、小、大”連續圓。三重圓注意突發立止。兩次發力之間間隔一秒,起得幹淨,止得利索,毫不拖泥帶水。連續圓注意把向心圓的小圓變成離心圓的小圓,省略其中的一個圓─一當連續拋射式發力時,每次發力的模式是720°連貫的一個小圓和一個狹長的橢圓。
保持肘臂的角度不變,以肩帶動手臂劃圓;把一只手的手腕貼在胸前,以胸背帶動手掌劃圓;把一只手的手腕貼在小腹部,以腹背帶動手掌劃圓把一只手的手腕貼在跨上,以跨帶動手掌劃圓一─-即可依次修証肩部、胸背部、腹背部和臀胯部的拋射式發力。
單層發力的原理是“軌跡切線”復合式發力的原理是“軌跡復合切線。軌跡復合的原則是“軌跡相同 、傳導互動”即所有層次的運動軌跡屬於同一種圓,基層軌跡為表層軌跡生機造開勢,供應動力並提供支持力。例如,直拳前發時,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軌跡便都是前立圓;平拳左發力時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軌跡便都是左平圓,其它種種拳法依此類推,這就是“軌跡相同”多層次發力時、基層運動和表層運動的關系是發動機和傳動輪的關系,無論二者的連接多麼精密,其運動的啟動也總有先後之分.一定是馬達先起,齒輪後隨。在多層次發力時,基層重心的率先前移和軌跡的率先起動.將使表層運動更輕快,更有力。雙層軌跡起動有前有後,也就造成回歸同樣有前有後,這種情形造成雙層軌道的短暫的往返交錯,基層 軌跡的率先折轉迫使表層軌跡急劇改變方向,巨大的能雖量便由此切換出來。這就是“傳導互動。” 
中層次的發力叫局部發力。局部發力加上身段的發力叫主體發力。主體發力加上步法的驅動辦即整體移動的多層次發力叫整體發力。整體發力需要“搖臀盪胯、後驅逆行”的步法。搖臀盪胯是為身段的發力生機造勢;後驅是為了把全部的質量投入運行,逆行則是為了促成層次的錯位,強制折轉切換出整體的力量,並由此導致多層次能量堆積效應,從而造成持續連續沖擊效果。
持續連續沖擊產生振盪效應、回聲效應、共振效應、共鳴效應、波紋效應、而沖擊點的不定位則造成共振混亂、共濟分調、噪音共鳴、波紋錯亂等等不規則運動。由於人體無法適應錯雜混亂的刺激,所以由多種不規則運動所產生的可怕的破壞力,將對身體造拆毀滅性傷害。整體發力時,身體要保持“弓態”,即抓好了弦的弓的狀態。弓態能使身體擁有良好的堅固的結構狀態,由於形值穩定,身體的質量便得以充分利用,各層次的力的傳導更流暢,更容易集中至一個力點。同時,弓態所形成的預應力,可使身體具備不定向抗擊功能,這就免除了專注目標時的後顧之憂,而使得手發力的實施更加簡單有效。
鑒於身體的弓態可以通過樁功修証,所以肯定樁功的學術價值並在拳學長鏈中保留樁功這個環節是必要的。

**********             ***********              ****************

控制鬆柔 真難(58)20040809  200408

以下是宗長以前在討論區 網路回文,取局部 為鼓舞期許自己能學到這種境界

~~~~~局部肢體受到力量是可以單獨放鬆,而不必影響到其他部位,當然其他部位即使不受影響,
也是完全鬆開的。
一般人要自行練到這種地步已經很難很難,即使練了幾十年,也無法鬆開手肩腰膝的關節。
但即使練到上述的境界,還是不能使用,因為全身關節骨肉氣血鬆柔的大鬆大柔,只是初步的基礎。----真難
太極拳家,在鬆柔之下,一定要知道如何控制鬆柔,讓這個鬆柔作為太極拳武術的形式來運用,
讓這個鬆柔產生有效的能量作用。
這種運用鬆柔的祕密,就是”拳軌”,所謂”拳軌”就是”太極拳的拳道軌跡、拳法軌跡”,
中國內家武術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中國歷史上內家的武者們在經過漫長時間的實證和參悟,
終於找到了人類最省力(完全不用力),卻可以隨時隨地(無形無相地任意攻擊和化解)
發出強大力量(內勁氣打)的戰鬥軌跡(心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所共同追求的最高運行祕密)。
*******          *******              ******           ******        

我用宗長的回文作主回答,其實是這樣,因為同名是軌跡,但實不相同
分析如下
1.宗長講的觀念的主要是拳軌,來源不同,最原始是歷代招式,二經高手試用之後剩下來,三就傳給我們這些後代,所以傳下來的東西內容不是以上這些分析的東西,我再強調一次,"以上的分析我承認他的確某些部分是正確的,但不是我們學的東西"
2.舉例來說,文章中ㄧ開始提的5種運動,就是不足以解釋我們種種所學,因為那些是出力狀態下的運動,,是運動中分析的狀態,即使文章中提到樁的部分試圖矮化成靜態下的支撐,企圖圓他的理論,但是他還是沒說出鬆柔操作時有別種模式,他沒有分析到。也就是鬆柔還可以打人是何種模式,他不知道,所以說沒看過當然就不知,比如說小學生一直學99乘法表以為已經是一切,因為他目前遇到的考試都會,可是大學生就知道,還早哩,微積分,對數,函數,.....一堆東西都是遠遠超出99乘法表,以後還有一大堆原則,不是只有81個原則而已--所以以下只有入門才能再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