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勁線
師兄以前沒聽過
也不懂
我說這有算是點奇怪的東西
有些部份可能聽過
但是又不知有啥用處
從小指側到..足下..
不但是接勁的重點
也是身型變動的樞紐
從接 轉 擰 壓擠 移身 伸展 坐 一氣喝成
這是常說的一氣
(所以 一氣只是數種戰技中的一種 以此說全部 未免過偏)
到了後期
各種動作逐漸隱其型
而成伸直臂發勁
甚至 伸 臂而縮其波
一觸擊發
是另一類的發勁
所以順便又講了一次發勁
從之前的樁 直立貼身 又示範一個類似鷹撲--已經慢慢進入講解練習"敷"的時機
以下是這週部分提過的部份
好像有點多
因為下週休息
所以難免又多說了一些
柔術式太極的受打和拍位
槍的「受打」部位,吳殳稱之為「拍位」,王宗岳太極拳手臂受打的「拍位」,大約是在肘尖下方小手臂上二至三寸的位置,也就是在小手臂較粗壯的位置上,而不是像一般武術在腕上二至三寸手臂較細的位置。
王宗岳太極拳的手臂「受打」部位,之所以會在肘尖下方小手臂上二至三寸的位置,是王宗岳太極拳十三勢方位技術動作,自然形成的位置,不是刻意去設定的位置。因為這個手臂受打位置在運作全環,以及使用半環推托帶領等技法時,正好是在身體正前方,最容易用來防禦對頭部和身體中線的攻擊,所以自然就成為王宗岳太極拳手臂受打的最正確拍位。
由於正確的拍位,可以成為攻守時身體旋轉的公轉中心點,所以在手臂受打的正確拍位上受打,是最利於施展柔術式太極轉向奪位,和翻筋奪位的技術,對走化之後的出拳反擊也最有利,摔打拿的效益也最大。
太極拳引落合出是圓潤非圓
在實際對敵時,當然不能隨便讓敵人打在身上,但在作引進練習時,就不要害怕對手的勁打在身上,可以勇敢地學習讓敵勁直直輕撞到身上後,用「驚鴻掌」(驚鴻掌,宗岳門為教學和使用而特別加以命名的一種內家接掌法,這種內家掌法,由於過去沒有人命名,掌形如受驚嚇的鴻鵠,為便於道場教學,故命名為驚鴻掌)接定,接定時可以有停留半拍的感覺,才連續繼續進行下一個落空部驟。
談太極拳為什麼用掌
內家的掌法,非常細緻,從指的左右擺扣開展等小動作,到推托帶領所發展的纏法等大動作,全都是以掌法進行,而宗岳門所授的「揉掌」技術,更重視純陰掌、純陽掌及轉陰陽的訓練。整個掌法在環內行動時,如果刻意以「揉掌」方式行進,行跡就和蛇在沙漠中直線行走時完全一樣,因為蛇行走留在沙中的痕跡,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整排的斜平行線;而「揉掌」行進時,其軌道是圓,而其行跡是斜平行線,我們稱之為軌跡
學太極拳要重視手法掌法
我們經常發現一般學習推手的人,由於對拳架的反感排斥, 往往誤以為如果太極拳有「手法、掌法」即是「有形、有招」,以為有「有形、有招」不如「無形、無招」高明,最後連「手法、掌法」也完全棄之不顧,而在推手時,毫無章法地隨便出手。
太極拳的「手法、掌法」並不等於套路的有形招式,而是太極拳以方位技術,精緻、簡化,並且刪除雜亂、效益不彰的動作,所得出的少數最有效動作。
所以說用「無形、無招」的理由,把太極拳「手法、掌法」的技術完全拋棄,而胡亂地出手,是非常不智的作法,這樣只會恢復到拳法未形成前的蠻幹狀態。
古人說:「手開兩扇門,全憑腳踢人。」原來「手法、掌法」最大功用,除了自己的出掌出拳攻擊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功用,是用來「開門」出腿攻擊;也就是說,在貼身纏鬥時,要注意是貼身纏鬥的熱擊時候,而不用於冷擊時候,要用各種「手法、掌法」打開對方手部的防守門戶,趁勢出腳踢擊,這就是纏鬥時的開門踢。
傳統內家武術貼身纏鬥時,「手法、掌法」的「開門」技術,非常精緻,不是只有用手去格擋震開而已。也不是完全不顧「手法、掌法」而直接以身步去化解。而是以「推托帶領」的「手法、掌法」,配合身步進行「搬、攔、截、扣」,讓對方造成攻防敗形,製造出防守空隙,以利我們手腳的攻擊。
王宗岳太極內勁是九曲珠不是球
王宗岳祖師說:「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王宗岳太極拳的「堅剛」是生於「柔軟」,有「極柔軟」之後,才能有「極堅剛」,沒有「極柔軟」就沒有「極堅剛」。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是以「極柔軟」為本,在「極柔軟」之中逐漸練出「極堅剛」,這種「極堅剛」是柔性的剛力,也就是氣性的剛力,而不是硬質的剛力。這種柔性、氣性的剛力,即是內家所謂的「內勁」。
內家有云:「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王宗岳太極拳「九曲珠」內部的「彎曲軌道力量」是藉著「翻轉筋骨、翻筋轉骨」所得。王宗岳太極拳「積柔成剛」的奧妙,就在於以大鬆大柔來「翻筋轉骨」 ,讓體內形成動靜皆備、無時不在、支撐八面,能施於各種戰技的強大樁形結構力,也就是「內勁」。
宗岳門所說的「翻筋轉骨」,即是傳統武術所謂「調筋、易筋」之術也。「調筋、易筋」以成「內勁」之術,不外乎是藉著鬆柔不用肌力的技術,達成「翻筋絡,串關節,轉骨架,成新樁」工作。能翻筋絡,就能展筋束骨;能串關節,就能使肢體節節貫串;能轉骨架,就能使勢架結構穩固;能成新樁,就能完成全新結構樁以應敵,這是因敵成體。
「翻筋轉骨」要有正確的功法,才能形成具有堅強結構力的樁形,才能應用於技擊,「翻筋轉骨」如果不能形成具有堅強結構力的樁形,就會變成非武術的養生動作或舞蹈動作,而不能應用於武術技擊。大部份養生太極,或舞蹈太極之所以不能技擊,就是因為沒有「翻筋轉骨」,或有「翻筋轉骨」,也是無法成樁的動作,所以才不能夠用於技擊。
「翻筋轉骨」的技術最重要的是從「無極」鬆淨不動而出發,也就是說身上不該動的地方,是要完全鎖定不動的,這是鎖定關節的技術。談到鎖定關節,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武術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他武術會用肌力鎖定關節,王宗岳太極拳則完全不用肌力鎖定關節,而是用「無極式」的鬆淨不動鎖定關節。
如果「發勁法」,內在裡面沒有真正神行機圓,支撐八面的「內勁」,做為接手的前置手法,事先進行奪位,「發勁法」即使再強,未發勁前就會有斷續現象,極易被人控制,技擊時仍難以搶到或掌握確發勁時機。
我們以內家拳來說,楊澄甫所傳沒有強烈發勁的鬆柔拳架,或董海川所傳八卦先天掌沒有強烈發勁的轉掌,對真正懂得「內勁」技術的人來說,就是練「內勁」用的拳架,就可以練出真正神行機圓,隨時能夠支撐八面,並且可以用於應敵的「內勁」。
但是對於不懂得「內勁」技術的人來說,楊澄甫所傳沒有強烈發勁的鬆柔拳架,或董海川所傳八卦先天掌沒有強烈發勁的轉掌,絕對會被那些完全不懂得「內勁」技術的人污衊成是養生架,甚至就真的只能練成養生而不能技擊了。
王宗岳太極拳的敷鎖原理
「敷」是輕輕「敷」住對方的勁,讓對方在剎那間僵住不能動彈 ,然後再發動攻擊的技術。被「敷」住者一旦僵住,肢體便很容易受到攻擊,被「敷」住者一旦發現僵住,立刻掙扎試圖脫開,往往也會繼續受制,最後仍然會因嚴重敗形破勢而受擊。
「敷」的制把技術,也就是「敷」讓對方剎那間僵住不能動彈的技術,並不是對方真的完全不能動彈,而是對方在攻擊中,全身結構被破壞,四肢和身體會忽然在剎那間像凝結般僵住而已。
這種不能動彈,仍有後退掙扎的空間,和被壓制鎖死在地板上完全不能動彈並不相同,這點一定要有清楚的分別,否則就會對「敷」有錯誤的認識和批評,更不能了解「敷」在技擊的價值。
如果分不清「不脫粘鎖」和「脫手攻擊」的差異,在和人試手時,如果一方一心在試「不脫粘鎖」,而另一方卻忽然「脫手攻擊」,一旦擊中,便會造成嚴重規則爭端。因為「脫手攻擊」是抓到對方弱點時,忽然瞬間發動衝擊,在速度、力道以及偷襲用心上,絕對比「不脫粘鎖」者快狠準,也必然容易取得機先和絕對優勢。
如果約定「不脫粘鎖」試看雙方控手能力,對方卻忽然惡意「脫手攻擊」,以任何一種技法打中自己身體,不可議論或終止,要當下採取同樣「脫手攻擊」手法,重擊對方,甚至以拳肘膝足綜合技法連續猛烈攻擊對方,直至對方倒地為止,以取得無可爭議的絕對勝利,以避免日後受辱,這叫「逢丟必打」。
太極拳的「粘」是粘住敵人,「粘」不是推,不是打,不是壓,不是按,不是抓,不是拉,不是握,不是掤.......不是所有用勁的技術,「粘」就是像有粘性般輕輕沾在敵人的勁上,所以「粘」就是「粘」,不能用別的字或別的技術取代。
太極拳在進行「粘」時,不能用力去推對方,不能有半點明勁去頂對方,不能丟失暗勁,更要記得千萬不能有一心帶往或壓制到某處的主觀意識。
「粘」時必須大鬆大柔,不丟不頂地順著對方撤手的路線粘進去,這樣才能練出將來對方即使往各方向各角度掙扎,也掙脫不開的粘技,如果隨便用力,或想主攻到某處,就會硬碰硬而滑開,這樣就粘不住了。
大部份掌法技術不好的人,在被粘住的當下一瞬間,雙手就會自然僵硬,而連身手步一起被「敷」住不能動彈。技巧稍好的撤手後退時也會敗形破勢,所以不疾不徐順勢走粘就可,不可急攻慌進,如此自然能夠神情自若,進退從容,這樣「敷鎖」技術便會日進千里。
在「敷鎖」技術精熟之後,就要練習開門攻擊的技術。在向學員先概略介紹幾個開門打法之後,就要直接進行開門後攻擊的十八跌「正面鎖頸,正面肘擊」以及「反身鎖頸,反身肘擊」的技術,及各種「開門反身摔」的技術.......。好讓學員們學會一敷即衝入正面或側面鎖斷對方頸項,或以肘重擊對方頭面或太陽穴,以及迅速反身摔到對方的技術。
這樣學員可以了解「敷」後攻擊的可怕,在日後學習推手時,就不會在被師兄敷住時,還拚命掙扎,而不肯認輸,以致於不肯在高級的敷鎖技術上下工夫,反而去學習和對方在手上扭來扭去相互試探,或用手及身體扭來扭去以求勝利的錯誤技術。
一般而言,看人所使用的是否是真正「敷鎖」的技術,只要看他在合擊接觸或推手時,是順手一沾即敷即打,還是習慣先雙手微前伸,用手和對的手互觸,雙方不立即粘敷,反而用手互相繞來繞去玩手偵測幾次,才尋找機會推人打人,就知道他會不會「敷鎖」的技術。
因為「敷鎖」技術是一觸即敷的,所以不可能和對方在手上玩弄試探,更不可能把自己的手腕隨便轉來轉去、翻來翻去,和對方玩起手來。
會在手上旋腕玩手的,就不是真正的「敷鎖」技術。因為旋腕玩手會造成「敷鎖」技術錯誤敗形,並且永遠練不成正確的「敷鎖」,所以真正學過並且會用「敷鎖」技術的人,是絕不可能有和對方旋腕玩手這樣的錯誤動作和錯誤行為的。
雙方接近要一觸即發,不一觸即發而隨便雙手前伸,去偵伺對方動靜,或伸手和對方在手上轉腕玩手,是一種極為粗糙的手法,也是臨敵大忌。手腕上隨便作陰陽翻轉,遇到不善「敷鎖」者還有效用,如果遇到「敷鎖」技術高明者,會在胡亂轉腕時當下受制,根本連腕都轉不過來,更別想以翻轉手腕取得反制機會。所以隨便在手腕上翻來轉去不讓人聽勁,面對手法拙劣者雖然看似高明有效,但對有心追求內家神化之技的人卻是大忌。
「敷鎖」在技擊時是一剎那的瞬間事,不是長時間的處理過程,也不可以作為長時間的摸勁或壓制動作 ,以免對方出腳踢手,手被腳所破。
另一段是之前宗岳門 留言板
查理 於 2003-08-16 19:27:04 留言 | 來自遙遠的 : 210.85.208.156 | ![]() | ||
請問諸位先進 我常喝醉酒全身無力不省人事往往需二人以上來攙扶 還有太疲倦睡的迷迷糊糊早上起不來老婆說我全身軟綿綿拉不起來 推不動實在太累 以上二種情況與大鬆大柔是否有相同之處
|
blue 於 2003-05-20 10:04:05 留言 | 來自遙遠的 : 211.22.112.116 | ![]() | ||
請問各位大哥 在以下的討論中的不動念而因敵成型 是不是雷同所謂的反射動作
|
李 於 2003-05-17 09:13:11 留言 | ![]() | 來自遙遠的 : 211.23.60.122 | ![]() |
余師兄每次寫的一小段都教人心況神怡 因為不夠資格跟入室弟子一起練習 只好就以前葉師的示範中努力回想 最近一直為身體被攻的時候 到底是如何反應 自何處反應 因為總是著行著相 覺得化的拖泥帶水 忽然想起數年前示範的 '***轉'再配合身型 忽然又多了解的一些 原來身體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就化開了別人的攻擊 跟以前練的數年 的化法比起來 這樣果然更鬆更自然 ---小小的體會 野人獻曝 不好意思 |
Re :
化的動作,不是針對敵人的力量和方向,用意念作出相對應的化解動作。
化是一種敷缷,敷缷就是保持完美的形,隨對方而動,完全不要讓對方的力量加在自己身上,又輕輕沾粘,完全不和對方分開。
如果用意念去化,化中會帶有先入為主的預設方向和距離,一旦這個預設不正確,就會發生錯誤,被人所乘。
有意念就是有心,有心不如無心。"雲無心以出岫,風飄飄而吹衣"拳則以無心而無敵。
....宗岳門、葉金山...
....宗岳太極.終身受益...
余國連 於 2003-04-15 13:21:45 留言 | 來自遙遠的 : 211.21.146.30 | ![]() | ||
老師及各位師兄武友好 這幾天在家練習,發現(大鬆大柔+環=纏的體系),常常在戰鬥中會因敵而導致手脫環,但身還有腳都還在環內,甚至身體都脫環,也還有腳環,所以只要夠鬆柔,就能從腳環回正到身環再至手環,這就是敗部復活,死裡求生的秘法吧,而勁線是一種不斷隨著敵人變動,而在環內流動的結構感,可分擊也可沾粘人,這種體悟不知正不正確,請老師指導,謝謝.
|
阿良 於 2003-04-14 20:59:43 留言 | 來自遙遠的 : 203.204.32.221 | ![]() | ||
既然葉老師提示宗岳門以靜制動的心法,阿良就試著去解讀它,還請葉老師指正。 自己只是靠近椅上之女子,並無做出其他舉動,但女子卻自己不知不覺把空間讓出來,甚至到無地自處的地步。這講的似乎是葉老師所寫的「推手中不敗的形」中完美結構的延伸吧。 「小心你的結構稍有疏失,敵人便在你的錯誤中控制住你,一旦因敗形而落入敵人的陷阱,便要任人宰割。我仍然要不斷地告訴你們,要隨時維持不敗的形,不要有絲毫的疏忽。」 女子讓位即代表敗形的一方,而我只要維持完美的身形靠上去就行,不是利用任何手段讓對手敗形,就只是挨上去而已。只要自己身形完美,就不必做出有形的動作去制服對手,只要對手稍有疏失,自然會為我所制。 阿良覺得這就是葉老師想傳達的訊息吧,請葉老師指教。
|
可參考文章:
太極拳熱合擊與冷分擊的技術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