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考資料    王宗岳太極拳樁技 總論 --宗岳門文章 (作適當修改分列分行  方便講解)
周師兄又很快寫完心得了,   這次圖文並茂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內文需要補充加強的觀念,我在內容會以藍色字再補充說
http://blog.yam.com/only4diy/article/13522528#comment11919584

1.
這一段  請黃師兄 多看看,我後面會再補充<我將會分段以及標示宗岳門拳法的獨特點,根一搬其他太極拳有何不同)
「對樁」,
這些查驗都是「對樁」要作的事。
*就是把自己練成的樁法,和別人的技擊技巧進行「合對」的練習,讓自己練好的樁法,能夠藉著對應練習,而適應未來摔打拿踢綜合格鬥的技擊狀況。
*並且順便查驗自己所練的樁形,在技擊中能否順利運用?
*運用的準確度如何?
*能夠用出多大的打擊威力?
*更要查驗自己的樁形在技擊時,能否完全維持整勁和正力?
*會不會在瞬息萬變的戰鬥中,在某一個位置或時間點上,被壓制的樁形忽然出現弱點而崩潰?


「對樁」是無論是走化或粘進,要練成時時刻刻以「正力」 對準目標,這樣在用技時攻守就會快速而銳利
*  練習   時時刻刻對敵人,有趣的是,目標在哪?

中國傳統武術對於樁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外國武術很多都沒有練樁法,可是中國武術,尤其是內家卻非常在意樁法,並且把樁法視為最重要的訓練內容之一,這是因為內家視樁法如拳法。

這點要請各位師兄確定你們真的了解,上面這段話,為什麼第一堂課教樁,往正前方發勁,環中發勁,因為這些都是正力會出現的結構,不是肌肉力出現的結構。

中國內家之所以非常在意樁法,其原因是因為內家是摔打拿踢分合並用的武術。在合擊時,無論是制人或反制人,隨時都是處於近身沾粘對抗的狀態,如果那一方在運作技術時樁形敗了就完了,就可能順勢被制住了,所以一分一秒都不能不保持最佳樁形。
所以中國內家拳,其實也可以說是「樁拳」,但是現代內家也很多不以樁成拳的,所以我們只能說王宗岳太極拳是「樁拳」,其他內家是不是樁拳,只能由各家自己去判斷。

所以為什麼我上課時規定很嚴格,(例如這3節課,仍然一堆人的 開肩就被釘了10次以上)是有其道理,有些師兄還不太了解宗岳門的想法,仍用以前認識的太極拳來認識,這倒是無妨,不過要多提問,越問越能早些解脫這些舊有的形式太極,
早點進入真正的王宗岳論的太極拳。
也許我要更清楚示範開肩的壞處,才能讓各位覺醒,讓我想想如何示範。

王宗岳太極拳是「樁拳」,全部的技擊技術都是樁法的運用。「對樁」是用技之前最重要的和平練習,
其練習技法基本上是以雙方「鬆柔不用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方式,以自己的形樁形和敵人樁形,作方位對應訓練,藉此訓練出最佳的方位對應技術,
使自己在「走、粘」時,能夠讓自己的樁法時時刻刻維持以「正力」攻守而不敗形,能夠得機得勢,隨時取得最佳的攻守位置,並且具備隨時能夠以摔打拿踢出擊的最強大能力,
以求在真實用技時,能夠在得機得勢之時,以「摔打拿踢」的混合技術,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內家常練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在古代其實是一種「對樁」的訓練,而「對樁」之後的攻擊是「摔打拿踢」不是「推」。不過現代內家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早已完全放棄「對樁」以「摔打拿踢」為目的的追求。現代很多太極拳的「推手」已經完全變成「推人」比賽的競技,已完全脫離「對樁」佈形,以「摔打拿踢」為目的的訓練要求了。

講完環的概念後,其實看看以前學的掤手,我們課堂提到並示範,這不符合效益,這個學期最後一堂課,我將會講解並示範一下。

 現代內家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手法,這些手法中,很多都是近代的人自己的發明創作,而假托於前人祕傳的,由於現在很多推手的手法是今人所創作,所以大多數都不是以樁法在操作。
由於今人創作的「推手、缷法、合手(擖手)」手法中,很多都不具備樁法的正力概念,本身也已不再具備「對樁」的佈形功用,而比較著重在「一化一推」的攻防技術
所以才會逐漸放棄「鬆柔不用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對樁」訓練,而改以推出人者為勝,最後逐漸走上重「推人」,不重「摔打拿踢」的道路。
因此我們再也不能說「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技術是「對樁」的技術了。

「對樁、佈樁」必須從完全鬆柔不能拚力的情況下訓練佈形,以取得最佳的攻擊角度和位置,「對樁」成功之後的攻擊,是全面的「摔打拿踢」,絕不只是最後脫手一「推」。
所以「對樁」所訓練出來的攻守形,就是「摔打拿踢」全面綜合技擊的前奏,不是「推」的前奏。
所以「對樁」之後的重點不能縮小到推人,否則訓練出來的技術,就會不能適應綜合格鬥的技擊。

宗長已經再三強調,太極拳的忠實形狀應該是這樣,不是各種拳架代表各種不同流派太極拳,道場不教拳架就是拳架修正永無寧日,將來大家都要爭誰打的像老師的手的高度,手要壓低多少,
絕不像我們要求的是 直接 簡單   可以遵循 可以自我檢查 又可以用 的規則,
各位師兄上這幾堂課應該慢慢注意,我們宗岳門要求的是什麼東西,為設麼要求這些,想一下,。

所以古人找人「對樁」,不但自己不用力,也會要求對方也不要用力,這樣雙方在鬆柔情況下才能真正練出「在不妨礙自己,也不妨礙別人動作的情況下佈形」的深層佈形能力,並且找出雙方佈形的缺失。所以「對樁」時,我們都會以鬆柔完美的深層餵勁,增強對方對「摔打拿踢」深層攻擊的反應功力;而對方也會回以鬆柔完美的深層餵勁,增強我們對「摔打拿踢」深層攻擊的反應功力。

慢慢進入上翻肘之後,我們就會開始練習化解初步

內家用技「摔打拿踢」並重,有遠伐有近攻,更有貼身作戰。所以內家極重視腕關、肘關、肩關的三關攻守訓練,以求習慣於「遠打、近攻、貼身作戰」的長、中、短距離作戰模式,所以內家有「打三關,化三關」的練法,主要就是必須適應綜合格鬥時所產生的「長、中、短」距離變化。

長距離的攻防是屬於「淺層攻防」,中距離的攻防是屬於「中層攻防」,短距離的貼身攻防是屬於「深層攻防」;所以佈形有「淺層佈形」、「中層佈形」、「深層佈形」,而內家最重的是「深層佈形」的技術,「深層佈形」最難,精熟之後「淺層佈形」、「中層佈形」就變得很容易了。

所以內家在「對樁」時,雙方會善意地,依序從腕關、肘關、肩關逐漸餵勁,也就是由淺層到中層逐漸到深層餵勁,以深層餵勁,讓對方練習超過肩關時的最深入化解,也就是練出被攻擊超過肩關,仍能敗中求勝的技術。這種深層的餵勁,能夠讓受勁者在定步時,不得不盡量變動全身來化解,所以手法、身法,甚至步法技術都能夠練到最深入,這樣對功力的增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雙方不以深層餵勁的態度「對樁」,而以帶著靭力「強接硬化」,又不深入三關之內攻擊,也不深入三關之內落空的方式進行淺層「對樁」,只在腕關、肘關附近進行淺層餵勁,受勁的一方也只能在腕關、肘關附近進行淺層化解,
這樣攻擊技術就會不夠深入受勁方,受勁方經過長期薰染成習,就無法適應深層的攻擊。
這樣受勁方在真正用技時,就只能適應中長距離的戰術,遇到善於深層進步落步者,或善於更深層貼身重擊者,就會無法適應而敗形潰散。
而餵勁者自己也同樣會因為餵勁多不深入,而造成不適應,也不喜愛貼身近戰的心理,這樣貼身摔拿壓制的技術也會被逐漸放棄,而失去內家用技本意。

所謂「引進落空」,唯有深層引進才是真正「引進」。餵勁者不深層攻擊,受勁者又用帶著靭力「強接硬化」,不深層引進敵人的方式練出來的「對樁」技術,用技時會比較怕深入的重拳,攻擊時也會不喜愛貼身近戰,故用技時,雙方多喜歡以中長距離,在手上揮拳互相打擊互相格擋,而不能精於深層貼身的摔拿壓制。

所以習於淺層佈形者,用技時,雙方手部對手部碰撞的攻防的情形會出現比較多,容易用雙手摸來摸去、格來格去,再趁機攻擊;雙方都會養成儘可能在中長距離攻防,儘量避免貼近的攻守心態,這種打法不是真正內家「打三關、化三關,摔打拿踢並用」的打法。

於使用貼身重拳者才不管你站什麼樁,攻擊時會以深入重擊破樁。破樁就是攻擊時不要只使用中長距離,只打入腕關和肘關。攻擊時會深層進步落步,以儘量深層貼進敵人身體,對著對方又硬又穩固而具有樁法的防禦手,直接用重拳打下去,重擊他整個帶有樁形的防禦雙手,連帶他帶有樁形的身形一起打下去,讓他的手身樁形全部潰散,再施以連續攻擊。
**練習破樁

平日自家人玩手,輕拳淺擊,輕壓淺入,我們手中稍有硬力頂抗,完全不會感覺到頂抗這種應對方法有什麼不好,甚至還經常可以忽然施力,趁機破門觸敵,而以為勝人;但實際用技時,重拳深擊,可破頂抗,可破硬樁;如果我們手上稍有硬力頂抗,遇到重拳深擊吃虧的便是自己。

所以「對樁」時,手上必須大鬆大柔,必須深層引進落空,不得稍有硬力,頂抗,這是內家自古用技基本常識,外人不信是因為未真逢重拳深擊者,以為稍頂稍抗無妨;內家自家即有深擊重拳之術,故不敢頂抗,主要是因畏懼自家重拳深擊而有的反應技術。

由於內家在中長距離的戰鬥,和外家差別不會太大,雙方優勢差不了多少。善於深層進步落步,善於施展揉身的貼身戰鬥,才是內家最擅長的優勢。所以內家施技要能深層進步落步,儘量貼近攻入,儘量造成雙方貼身狀態 ,雙方貼身時最適合施展「摔打拿踢」的混合技術,對內家最有利。

平日不擅深層用技者,在貼身近戰時,往往會手足無措,不是會呆滯硬頂,就是會像小孩一般任人擺佈。所以有些競技比賽,雙方一貼身接觸,裁判乾脆宣佈強制分開,因為他們不喜歡內家貼身近戰的技術,甚至根本不練這種技術。

所以如果平時練「對樁」時,喜歡帶著靭力「強接硬化」,而不徹底用鬆柔把來力引到深層再化解。這就表示在用技時,有可能會因習慣在淺層和中層就產生頂抗,而在中長距離時,手部就會因習慣頂抗而承受到來力;就怕萬一這個來力,是又深又重的拳,會連樁法一起被打破。

內家本身就是善長貼身近戰重拳深擊的,內家出拳有又深又重的拳法,可以用「硬打硬進無遮攔」來破樁續攻,所以內家知道重拳和固樁如矛又如盾,端看用技者的質量而定勝負。樁並不是絕對打不破的,深入的重拳就可以破樁。所以內家才必須要超越「樁成即無敵」的觀念,進而練習深層「對樁、佈樁」的技術,訓練出以最好的方位,在最深層攻防時仍能完全不受力的技術,來破解重拳深擊才是正途。

可是這種內家最重要的「對樁」練習方式,被當代一些以推人為最終技法的知名太極拳流派和大師們玩壞了,他們的太極拳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對樁」概念,所以把原本以雙方以「對樁」為本旨的技術,大力鼓吹發展成「推手發勁、發勁推人」。

這些推人大師,想盡辦法讓無知者盲目信太極拳中最簡單、也最容易學成的「推手發勁、推手發人」是非常難學,非數十年不能練成,也是內家唯一最了不起的真功夫。他們教導弟子們用鄙視的眼神和言詞,對待太極拳摔打拿踢的用技者,或把用摔打拿踢的太極拳說成是外家武術。

由於受到某些流派太極大師,誇大為太極拳最高神技的「推人」迷霧所污染,太極拳從此不再需要「摔打拿踢」,推人競技的規則中,也不必害怕「摔打拿踢」。沾粘後的一化一推,被當成推手重點。使得為求勝於推手比賽的人,不得不發展出「強接硬化」帶著靭力對抗,不再深層引進敵人的快速反推,來適應推人競技。

以推人為目的的太極拳競技,由於本身用技方式,及擊打對手的部位,受到規則極大的限制,成為極端偏長的競技模式。這個偏長模式最後反而讓帶著靭力「強接硬化」不再深層引進敵人的推人者,在偏長的比賽中逐漸取得優勢。他們也因在推人場上佔得便宜,反過來批評太極拳說:「你的鬆柔不能克剛力,你要求自己鬆柔,不能要求對手也要和你一樣鬆柔。」完全不管太極拳「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手法的鬆柔本意,乃在佈樁的訓練,不在推人的競技。

從此,大家都在拚命想辦法用淺層靭力把人推出去,完全失去內家「推手、缷法、合手(擖手)」作為「對樁、佈樁」練習的本義,以及失去「推手、缷法、合手(擖手)」訓練之後要用於「打三關,化三關」施展「摔打拿踢」的本旨,雙方都只習於淺層攻擊,也不再在意對深層重拳的防衛訓練,因為推人的推手比賽中,這些都成為完全不重要的事了。

 所以「推手、缷法、合手(擖手)」這些「對樁、佈樁」技術的扭曲,那些一生都在倡導推人,誇大自己的「推人」為神明之技,誇大自己把別人推出,是打敗世界高手,讓太極拳學習者輕視「摔打拿踢」,而讓太極用技嚴重受限的太極拳名家,絕對要負始作俑者的最大責任,絲毫不值得後人的尊敬。

2. 今天2008/1/20的重點,因為王家師兄妹今天考試,所以沒來,記的下次來前先看一看文章,以及之後附的影片(雖然我知道這樣很難,帶著2個問題來上課,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宗岳門「對樁、佈樁」基本上的技術,是以讓對方落入我方的「三角形陷阱」最為首要

「三角形陷阱」是「對樁」的「黃金三角形」,因為「三角形陷阱」是所有佈樁技術中,最深層的佈形技法,極利於「摔打拿踢」的攻守,所以我們稱之為「黃金三角形」。
WHY 極利於「摔打拿踢」的攻守,這也是一般人學太極拳不能理解的事,
一般人的理解是,想踢就踢阿,他也會想盡辦法做到想踢就踢,但是實戰的人都知道隨便動腳,就有被攻進來的危險,哪裡是想踢就踢?同樣用於想摔就摔,

問題在這,一般人認為的太極拳裡沒有摔這實戰東西,所以他們的邏輯是你這摔一定是從柔道偷來的,包含黃師兄上第一堂課就會疑問?,

正式的回答是,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摔技,不是只有你柔道會摔,而且重點是,我們的摔技是不要狂練肌肉的,不要練1000下才能成功的,但是還是要學習正確的方位,點,方向,難的地方是理解成功,如何捨棄掉一堆力氣,而還能成功摔人,宗岳門提供了這個環境與技術。----講了這樣還是有人不服,請來報名學習。


無論是動步或不動步,「後手三角形陷阱」必須取得
後手的手臂,和對方來勁呈平行疊臂的狀態,前肩以沾粘碰觸來勁的位置為最佳,身體和對方來勁要打開呈45度夾角,三角形陷阱的銳角朝攻擊的前方。

在這個方位上,後手可以用平行疊臂的技術完全落空對方,後手進行攻擊的效益,以及在這個動作下,前手的攻擊效益,也是所有攻守方位中最好的,其步法及腿法的運用也是效益最好的,所以對敵人的威脅最大,因為雙手和雙腳都可以在最佳的對敵位置上,進行最好的「摔打拿踢」攻擊。

這段就是在課堂上示範的點,(早講過 宗長的文章一堆都可以操作,還是有人當做一般文章看)
前手的攻擊
其步法及腿法
摔打拿踢


和「後手三角形陷阱」同型,但把後手放下,舉起前手,這時前手的腋下會位於敵勁的上面或下面,肘會深入到對方來勁的另一邊,所以前手的攻擊可以非常深入,打擊效果最佳,這種三角形陷阱就是「前手三角形陷阱」,其實「前手三角形陷阱」和「後手三角形陷阱」的身形位置是完全一樣的,差別只是以前手或以後手來說明而已。

雙手三角形陷阱

「三角形陷阱」的佈置,以前手越接近敵人為最佳,但在無法深入或身體受反壓制的不得已情況下,也會佈在離對方勁根較遠一點的地方而施技,雖然效果會沒有深入敵根好,但是要打擊或摔倒一個人也是很容易,而且必須要會的。
「後手三角形陷阱」和「前手三角形陷阱」以前面所說的方法佈置之後,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戰鬥時的最佳「黃金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雙手雙脚都能夠完全順暢地施展所有的摔打拿踢戰技,也能夠流暢地脫身換影

所以對宗岳門而言,古人所謂「佈形候氣」的「佈形」,簡單講就是「佈三角形陷阱」。「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傳授中最重要的用技獨門技法,「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從師傳「環」的技術延伸而來,這個技術由於是宗岳門透過「環技」獨自完成,而且由宗岳門獨自確立而成的代表性獨門技術,由於這個技術的精確完成,是完全出自宗岳門之手,所以其他門派絕對沒有這種技法,如果有一定也是從宗岳門學來的。
在宗岳門完成「三角形陷阱」的標準技術之前,師傳「連環」的自由施技練習,基本上還沒有確定的用技規則可循,也沒有明確的用模式則可以操作。武者必須經過多年的練功,累積大量的技術經驗,才能忽然貫通而自由運用,所以「豁然貫通」是過去武者們急欲跨越的悟道門檻。而且即使「豁然貫通」會用了,也很難解說其中的變化規律,這就是知難行易。

所以到了家師叔吳孟俠先生手中,還以「亂環」作訣,其原因就是沒有明顯確定的規則,可以操控「環」來作戰,所以即使學會了「環」,也無法找出「環」和敵人對應的公式。自從宗岳門建立並完成「三角形陷阱」的精確模組之後,現在「環技」已經有了可重複操作的公式,「環」的自由施技,和承傳都已經因為「三角形陷阱」的佈形技術,變得很容易理解和操作,「環」也不再「亂」了,所以宗岳門的「環」,不稱為「亂環」。
所以「三角形陷阱」是宗岳門的黃金三角形,因為「三角形陷阱」把樁法訓練和用技訓練之間的斷層完全接合在一起,而使樁法和用技的練習連結成為一體。「三角形陷阱」技術,彌補了中國傳統內家訓練程序上的重大斷層,現在中國傳統內家的訓練,在宗岳門已具有完整確定的訓練程序,學習者從此不再需要長期摸索才能豁然貫通,只要按照程序練習,都能夠達成用技的願望。

宗岳門「三角形陷阱」的發明,讓中國傳統武術難以複製到弟子身上,以及用技複製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一,甚至不到千萬分之一,這種複製失敗率過高而難以承傳的問題,一次全部徹底解決,這對內家的承傳,及永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複製問題解決之後,如果課程的設計得當,學會太極拳用技,將會變得和跆拳、空手道、拳擊和泰拳這些外國武術的複製一樣有跡可循;這對中國傳統內家武術的承傳和推廣,絕對有重大的意義。
「三角形陷阱」的「對樁」佈形訓練精熟之後,就能夠以最佳的樁形,非常柔順地適應敵人的力量,並且適應敵人各種攻守角度的方位,這樣用在戰鬥時,就容易得機得勢,也比較容易取得最好的自身形態和雙方相對位置,施展「摔打拿踢」的攻擊技術。
「對樁」佈「三角形陷阱」的技法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正力」對敵的隨時精確掌握,並且隨時能夠以「正力」對準來力或敵人。過去有很多人講「樁法結構」,最多只是講講自己本身的頭頸要怎樣,胸肩要怎樣,腰胯要怎樣,膝足要怎樣, 雙手又要怎樣才能夠有最好的結構。
*****
三角形陷阱教學重點
1.三角形在哪  前肩   身體   後手折出一角
2.平行在哪  尖在哪  
3.如何順暢伸出腳攻擊
4.如何順暢脫身換影


8.正力-三角形-環 一起講 練習轉身90度發出,

*****
上課再補充
1.攻擊型的三角,應該是另一篇文章,但是無妨先提一下,直立式的三角,兩手互解,互救,建立在環內的攻擊模式,的確它目前的功用是在輔助學生建立"環"的想法及實際位置互動立體架構,真正用到應該會很後面,別把它想成類似詠春目前流行的打法。
2.周師兄將三角圖畫的很清楚,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
問題來了,黃師兄也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想請其他非宗岳門的同道一同想想
就算你手擺成這樣,難道有用嗎!!!!!!!!!!!!!!!!!!!!!!!!!!!!!!!!!!
這是太極拳嗎?這沒什麼利害的吧?陷阱在哪????
這就是問題所在,文字 甚至圖都已經出來,教課也是這樣教,我會示範如何變成陷阱,可是只有跟我面對面的學生才感覺到"陷阱出現了",其他作旁觀的人,包刮文字的閱讀者根本無從體會,所以我真的建議大家,要是有一點點疑問而已,就直接問看有沒有可以示範交流,要是一堆疑問,乾脆繳錢直接先學一期,就當給我增加上課經驗也好,
光以三角形陷阱為例,你看看我的學生寫的心得,
(以環路徑,不要抓手{其實是不要搭手},還有不要開肩)
我都已經面對面教,還有3個潛在的缺點被找出,我不信文章看的懂,說真的。

可是,無論把身體結構的樁法講得如何高明,很多都只是以自身為基礎的「靜樁」概念而已,大部份樁法的解說,連「動樁」的概念都沒有完整,甚至完全沒有提到「對樁、佈樁」的佈形概念,以及「正力」對敵的練習。像這樣子講樁,只講到靜樁,是根本沒有講完整的,是知前不知後,虎頭蛇尾,對樁法的全面運用,是不足的。

「靜樁」極佳,「動樁」不全,「對樁」未學,「正力」不知,就是很多武者樁也站了,結構也練得不錯了,可是卻無法以樁法用技,無法自如地以樁法作為戰技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沒有「正力」運用的概念,樁站得再好,結構再完美,也只像是擁有一輛不會開的好車一樣。
所以光是「靜樁」的結構完美,離用樁技擊的要求,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所以習武,絕不是只會站「靜樁」就表示能用了。

「正力」概念,是家師祕傳樁法的最基礎概念,樁法不是像某些人說的,一個動作出來,站著不動,別人就可以在你的手上,前壓、後壓、上壓、下壓,手的樁形全都不會垮。內家雖然講支撐八面,卻沒有這種對靜樁要求的,支撐八面是動樁以變動的正力對準四面八方的說法,並不要求靜樁能夠在不動時,要能對應四面八方的力量
內家的樁法就像一隻槍一樣,槍尖對準敵人的方位力量才是重點。而「正力」就是樁法對準敵人的那一方位力量。

譬如你打一個摟膝拗步,你的後手進行前攻時,此時如果你此時停下來形成靜樁,如果別人從你後手攻擊的對面來推你的後手,他會發現你的整個手和身體就像木樁插地一樣,推都推不動;但是如果他是從你後手的上方或下方壓來,他會發現你的手會順勢滑下滑上,毫無抵抗能力,左側壓右側壓也是同樣情形。這種樁法的概念,就是最利於「環化直發」的樁法,這種樁法是只用「正力」,不用「橫力」,也不用「橫力」防「側來力」的。

所以說這種樁形,你的後手只有向前的樁力,這就是「正力」;而其他方位根本沒有「正力」,
所以在運用樁形作戰時,你一隻手的「正力」方位只有一個,
在其他非「正力」方位上,敵勁壓來,就只能走化施展倒手,
或以身手步法調整出「正力」來對抗,
絕不能直接用「橫力」對抗。

最重要的是,內家使用的是「正力」技術,完全不必用到「橫力」,也就是不必用到手臂懸吊重物所增強的「橫力」,所以不要因為練習手臂懸吊重物,「橫力」增強了,反而在用技時使用到「橫力」,造成技術散亂而得不償失,這才是重點。

原來內家在用技時,是利用特殊的擰翻技法操作,因此不管是打拳架,或出拳打擊、壓制敵力,或缷化敵力時,都是利用手臂的擰翻技術,隨時隨地,不停地用「正力」對準敵人的來勁,完全不會使用到手臂懸吊重物所練出的橫向「橫力」。

所謂的「正力」,最基本的,就是大手臂在用任何攻守的技術時,無論是推托帶領或是內砸外砸,大手臂和身體都永遠保持在夾角九十度。

宗長已經將正力定義完成
而雙手在這種角度所形成的前伸力量,就是正力。內家的手法雖然複雜,變化也無窮無盡,但所有手法、所有手部動作,在用技時,都必須內藏這種正力的模組來操作,否則就是錯誤。

手的「正力」夾角九十度變動的最大和最小範圍,則只能以「渾圓樁」和「三體式」之間的範圍為限,其動作最大和最小幅度不得超出「渾圓樁」和「三體式」之間的範圍。這也是我在前面所說「靜樁」基本上有「渾圓樁」和「三體式」的主要原因。
*講解渾圓樁以及三體式

「渾圓樁」和「三體式」交互變動方式,就叫做由圓入方,或由方入圓的「方圓變化」。而整個太極拳,所做的手法身法和步法練習,就是要作到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個動作的開始、過程和結束,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在「渾圓樁」和「三體式」範圍內,以「正力」形態進行,這樣才能真正使用到內勁「正力」,而不會使用到肌肉「橫力」。

所謂的「橫力」,最常見的就是手向前方平伸,大手臂和身體夾角成九十度,手向左右移動時,手不是藉著身體移動而動而前推,而是忽然動手向外拉大夾角,造成大手臂和身體的夾角大於九十度的「開肩」狀況。如果以「開肩」的動作拉動或打擊別人,所使用的力量,就是「橫力」。現在所見各家太極拳的招式中,幾乎全部有使用「開肩」技法的招式,但這種技法的招式,在宗岳門的師傳中,無論拳架或用技,卻是絕對嚴禁使用的。
3.
「開肩」家師以前是說「過肩」,我用「開肩」兩字來說明,學生更容易懂,也不會被外門的解釋混淆。使用「開肩」技法的太極拳,最明顯可見的是,凡是打單鞭吊手時,手向後伸出,再轉身時會讓大手臂和身體的夾角大於九十度的,甚至到達幾近一百八十度的,所使用的都是「開肩」的技術,這種技術的單鞭吊手,幾乎是當前各家太極拳,一律存在的標準動作。

像這種各家太極拳都用的開肩技法,是被家師禁止使用。所以家師在教我單鞭用技時,手是在轉身時順勢收回,好讓大手臂和身體永遠保持九十度夾角,其原因就是為了保持樁形正力,利於轉向前攻 ,回擊會比較快,貼身也不容易被壓制。

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太極拳像這樣打單鞭的,連亞運競賽套路也沒有這樣打的,可見開肩技術已經成為全國性,甚至成為全世界性的太極拳基本標準技術了 ,我們對這樣發展也是無言以對。

家師授我的內家各種用技拳架,其兩手大手臂的和身體的夾角,都是嚴禁大於或小於九十度的,兩手的活動範圍,也都是一定要在三體式和渾圓樁之間的方圓範圍內變化,這種拳架攻守效能非常好,容易設出三角形引落合出的陷阱,攻守時極為流暢而快速,力量也不會崩潰。

這種在方圓內變化的拳架,是和王宗岳祖師的十三勢所規定的方位技法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見王宗岳太極拳理論的獨特和先見之明,像這樣獨特的太極拳技術,絕不可能是從其他家太極拳,或外家拳而來,必然是王宗岳先生自己發明的。

「開肩」是一種傳統通行的武術技術,「開肩」並不是一種錯誤技術,別說亞運套路在用,就連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裡面所載的單鞭動作,也有開肩的用技的技術。只是宗岳門師傳的手法,因為自己流派使用「環技」的獨特理由,嚴禁使用這種技術罷了。

 宗岳門師傳之所以禁止「開肩」,
除了操作的手法會離環,完全無法使用師傳的連環技,
操作環的手法會變得又多又亂之外;
開肩最容易犯以橫力打擊或以橫力防禦的問題,而「橫力 」正好是師傳禁用的。

「橫力」同樣是一種傳統通行的武術技術,「橫力」同樣不是一種錯誤技術,只是用「橫力」打擊或以「橫力」防禦,一定會用到肌肉力。所以喜愛運用「橫力」者,會極強調以手臂套鐵環,或以手臂吊掛重物,或以其他舉重,或持重槍的承重訓練方式,來增強「橫力」的效能。

「開肩」習慣之後在抓拿時,也極容以開肩來側拉對方;開肩越大,側拉的「橫力」就會用得越多。對於常期有做手臂承重訓練,而有成效的武者來說,以「橫力開肩」側拉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不做手臂承重訓練的武者來說,用區區一隻手的力量,去橫拉別人的手,效能便要大大降低。

雖然很多師父都會誇大「橫力」的威力,彷彿別人只要被他一拉就一定會移動。然而到了真正用技時,雙方訓練質量都差不多的時候,除非肌力練得很好,一般人用「橫力」拉動的效果其是實非常有限,甚至經常是無效的,也容易養成和對方拉拉扯扯的壞習慣。
這點我想其他的武術家,尤其是認為多多練習各種武術的人,應該無法認知吧

開肩側拉,一但使用到橫力,手臂就會僵住,此時身體為了配合手臂施展橫力,大多時候會僵在原地不會移動,如此在戰鬥時,也是極不利於身形變化的。

這點宗長也一再強調,大家要放在心中

總之一種技術一定有一種練法,「開肩」技術當然可以藉著增加手臂承重訓練,來達到「橫力」技術的完美。但是很遭榚的是,如果太極拳使用開肩的橫力技術,平日又以內家自居,不作手臂承重訓練,那真正用起來,就會有很大的軟弱麻煩。

在「靜樁」、「動樁」、「對樁」、「正力」技術都已經了解熟悉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習自由施技,自由施技時,以單手練習用「推托帶領」反單手擒拿為開始,學習如何進步進位「對樁」,以「三角形陷阱」施摔打拿踢技,這樣就可以練出「推托帶領」佈「三角形陷阱」進行攻擊的技術,也可以強化「推托帶領」的動作精確性。

總之,王宗岳太極拳樁法的運用,「靜樁」、「動樁」、「對樁」是用樁的三步曲,缺一不可。如果只練「靜樁」學會靜態完美結構,而不明「靜樁」的動態完美結構,又不練「對樁」的佈「三角形陷阱」,以樁法施展「正力」,是絕不可能把樁法完美地用於摔打拿踢戰鬥的。

很多人以為太極拳出於自然,入於自然,所以誤以為太極拳沒有「外形」,全憑「意念」在操控。
其實太極拳是非常重「外形」的,王宗岳祖師說:「耄耋禦眾之形。」不正是告訴我們太極拳非常注重其特殊,並且能夠以弱勝強的「外形」嗎?沒有外形就一定沒有體勢,如果太極拳像其他流派的人所宣稱的,是「只重意念不重外形」,那麼王宗岳祖師就會說:「耄耋禦眾之意。」而不會說:「耄耋禦眾之形。」了。

只是太極拳的「外形」,必須從「拳理」上去認識太極拳的「外形」,不能光靠肉眼去看勢架的外表,來認識太極拳的「外形」,因為肉眼不容易精確掌握住太極拳的外形,很容易看錯而學錯。

這個道理就像一個畫家在描摹風景時,必須多了解山川、植物、雲水、空間等的結構,以及遠近光線的變化原理,才能夠精確掌握風景的特徵而描摹出來。一般人整天用眼睛看風景,也完全畫不出來。畫不出來的原因,除了一般人不善於運用媒材之外,無法像畫家那樣從結構原理上掌握風景也是重要的原因。

古人所說拳法的「無形無相」只是形容其用技之形善變而難測,並不是真的有所謂「無形無相」的「無外形」純用「意念」的拳法。所以「不重外形、沒有拳形;只重意念、純用意念」的太極拳必然是假的。

借著講上翻肘,重新導正學生的想法
1.上翻肘今天只是最最最基本雛型練習法,因為它是面對側力的手法,不是只由下往上
2.翻轉筋骨前面幾日需要練習,後來就比較會了

黃師兄問的另一個問題
黃師兄上次請假,所以本來今天是第3堂,沒有上到最重要的第2堂,其實我可以理解,太極有摔?很像柔道?因為第一堂就被摔,所以有些不習慣扭傷,這也是我要注意的,之後至少半年內我應該部會讓學生互相練習這種摔技的東西,或是壓制的東西,我會親自示範並檢驗,這樣也是為了保護安全。

黃師兄問過摔,其實鄭師兄以前也問過摔,可不可以不要摔,
我必須鄭重回答,摔技一定要學,因為那是綜合戰技之ㄧ,也是要被檢驗的點,你以後發展不喜歡用摔技,我不會管,但是學習中因為少了一個技術,或是無法伸出,將可能會造成其他技術缺憾。



練習最久的鄭師兄示範


黃師兄第一次練習

黃鄭師兄第一次練習三角形用法,左手練習少有差ㄏㄡ,環的概念可以再加強,鬆鬆而起會更漂亮


周鄭師兄第一次練習三角形用法,動態作出,ㄞ何處何處討消息,鬆才能將身型完全做好,這種壓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得漂亮還是ㄒ要練習正確,不是作1000次次數的問題,而是準度的問題,但是鬆一定要,這樣肩不聳起,勁才容易貫串
; 指尖的指向可以改進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