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ROM    http://mr6.cc/?p=2410

知名暢銷作家Malcolm Gladwell(本文就以「蓋兄」稱)於2000年出版《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以及在2005年出版《決斷2秒間》(Blink)後,即將在下下周(11月18日)出版他的第三本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到了這星期,關於這本書的評論也在歐美各雜誌達到了頂點,包括紐約時報泰唔士報等都有討論。

蓋兄的寫作風格就是他會引用大量的各種數字,許多是讀者從未聽過的,然後一段一段的串成整本書的邏輯,讀他的書好玩的應是在讀這些一段一段的定律,各自就有各自的領悟。但這種寫法也為他帶來很大爭議,許多人無論是真的科學家或是記者們,都覺得蓋兄只是在玩弄「通俗科學」,我的想法則是,我們都需要更多的數據與事實,蓋兄幫我們挖出來,至少建議了一個解釋,比讓讓它們石沉大海還好。

那,蓋兄這次又想告訴我們什麼有趣的數字、事實?這次他想討論的是大家都很關心的「成功學」,而且他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結論──「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我還不知道是誰會在台灣出版這本書,也沒辦法先拿來一讀,但單單從各處報導捕風捉影一番,已經得到了很驚人的「成功學」:

一、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蓋兄在這本書中即將舉出一些現象,譬如,曲棍球是加拿大的國技,奇怪的是,史上最強的加拿大曲棍球員似乎都是1、2、3月出生的,原來,曲棍球比賽從小「分班」的方式是依出生年份,同一年出生的就在一起比賽,因此,一月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老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輕的,年老的雖然只老了幾個月,他們的力量強一點點、身高高一點點、智慧多一點點,讓他們一路下來較容易當「小明星球員」,自信心有了,之後也順了。這點亦被經濟學家認同,他們早就發現,在年尾出生的小朋友比較無法進入好大學,也和這種分班方式有關。這也帶給父母一個啟示,有些父母很急著讓孩子小小年紀就送去上學、跳級,蓋兄認為,除非保證孩子真的天生智商180,不然早讀、早學反而容易毀了他前途,請三思。

那,選學校要不要選「好區」、「好學校」?蓋兄另外再舉了例,大律師Joe Flom是在1930年代於紐約當年爛區Garment District出生、受教育,就是因為從爛區出生,他反而有機會去輕鬆取得其它人的東西,也在這過程中,在心理、實力上面不斷的往上積累。重要的是,這位律師後來雖然學成,但遭到當時美國種族排擠,無法進入正常的事務所,所以他竟然也理所當然的就另闢道路,反而讓他開出一條新路(或許在爛學校中他已習慣自創道路並成功,所以他敢繼續這樣幹),後來蓋兄還發現,Joe Flom不是唯一的一個成功的,那年代有好幾個律師竟然都是1930出生、在Garment長大的猶太人!也就是說,那個年代、那個爛區,竟然是成功的搖籃!

二、「一萬小時定律」:蓋兄說,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努力了十年而來。這十年間每天他都練習3小時,3 x 365 x 10,一萬個小時之後才會成功。他舉例,鋼琴家許多都是5歲彈琴,到了15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小網球選手都是6歲開始訓練,到了16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這點我非常贊同,先前也想寫過一本「默默耕耘十年間」,最後只出了《搶先佈局十年後》。

以上兩點,告訴我們的是「努力是有效果的」,問題是說,你相信嗎?

我自己小時候,是在一所很普通的公立學校唸書,公立學校再爛也有「人情班」,但我的父母並沒有去要求去念人情班,父母認為家庭教育遠比人情班重要,結果他們對了,我在家很努力的讀書,到了學校,我的努力也馬上顯示在考試的分數上,一路都是第一名。後來到加拿大,開始碰到一些「天才」,讓我非常沮喪;我念了這麼多、想了這麼久,人家一下子就想通了!但,由於兒時「努力就會成功」的經驗,讓我就算受挫也從來不曾放棄努力,所以,雖然有一段期間曾被「天才」們打敗了,但在後來只要一有機會,就可以竄出來、竄出來

1萬個小時,不會白花的,但只是你相信或不相信?若不相信,去作個「雞首」看看,就會相信,相信以後就請記得一輩子。

Malcolm Gladwell這本書和他其他書,甚至其它歐美書都很是不同,他打算這麼直接的點出成功就是「10000個小時、寧為雞首」,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對自己、對孩子做的決定,或許還不必拿到書,今天就可先開始做了。///

 

FROM     http://tw.myblog.yahoo.com/jw!almXZSqFEQB2EHaJfvmlN0C1HA--/article?mid=35046

 

2009/01/29 11:53

1萬個小時的秘密

成功的最重要關鍵是長期練習,而非天賦。

90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 Andres Ericsson)等人,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他們把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是資質還算不錯;第三組是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

  研究人員問每位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學小提琴的第一天,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這三組學生開始練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是在5歲左右,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間,大概都是一個星期2、3個小時,到了8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9歲時每週練6小時,到了12歲,每週練8小時;14歲時,每週練16個小時;到了20歲,若還在努力練習,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者,每週練習時數則超過30個小時。在20歲時,這些明日之星每個人總計已練習了1萬個小時,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練琴時數總計為8千個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地師的,練琴時間總計不過4千多個小時。

關於這項研究,最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發現沒有天生演奏家,也沒有只練習一點點就能成為頂尖好手的。若一個學音樂的學生能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能成為職業音樂家與否,要看這個學生已付出的心血有多少。

若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練習到某一個程度,研究人員相信,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1萬個小時,是個神奇的數字,神經學家列維亭(Daniel Levitin)寫道:「這類研究顯示,1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最起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士,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一再印証這個數字:1萬個小時。」

就連所謂的神童也不例外,就像莫札特、電腦奇才比爾喬伊(Bill Joy)、披頭四合唱團等,也不例外,他們光有天賦還不夠,還需要有能長期支持他們練習的環境,最後是需要加上本身的大量努力,才能造就所謂的天才、巨星。

(後註:早年要在台灣各行各業拜師學藝,均要3年4個月的辛苦隨師學習才能出師,換算之下,這也是要超過1萬個小時的磨練,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技藝與真正的體悟,看樣子東、西方社會的經驗均類似。)

摘自:商業週刊1105-1106期

 

 

FROM      http://www.wretch.cc/blog/minimummin/20724510#trackbacks

1萬個小時~

MSN放上這個狀態~
是要提醒自己~

有些人問我~到底1萬個小時幹嘛?
我說~
做一件事情~1萬的小時~
就會變專家~
一位妹妹回我說~就是要不斷的練習嘛~ㄐㄐ歪歪什麼~"~
(後面那句我自己加的~哈)

其實這是我從商業週刊上看到的~
一位小提琴國手~
從小就比別人練習還要多的時間~
慢慢的~
練習到5000多小時的人~
變成小提琴老師~
練習到8000多小時的人~
變成演奏家~
練道破10000個小時的人~
變成神人級的小提琴高手!!
(大概+好像是這樣辣~"~)

今天胖祥說~
那他每天上班8小時2.3年了
那不就已經變成專家了~
我想~
這可能不試用於這邊吧~"~
因為工作20.30年的人大有人在~
結果每個人都是專家~"~
就跟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一樣~
沒用~"~
要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專長才有用吧~
可能啦~"~
想知道自己去買商業週刊來看~"~
我也不知道第幾期~
就上上個禮拜的那一期吧~"~

反正~
簡單的說~
就是不斷的練習辣~"~

如果非要在這換算成一個期限..
那就是一萬年......

 

 

//****這邊有個小的隱藏說明,就是突破,上班20年會成為上班場所公文的專家,但是練琴20年,要有老師帶著突破,或是自己心態改變的突破,我想這才能符合多多練習能成為專家的美夢,太極拳也是這樣啊

 

我算算我自己,(1)800文章*2.5小時=2000
(2)練習每周(4.5+1.5+3)*50周*5年=2250
這樣才4250小時,在加上入宗岳門前的浸潤500小時
=4750小時
上段文章說: 練習到5000多小時的人~
變成小提琴老師~
原來,現在我的實力是老師級而已,不知各位如何算各位的學習時數呢?

 

下一關是8000小時,你知道有多難嗎 ?所需要的3000小時/3年*50周 = 20,也就是每周要20個小時,3 年後就成為一家,現在我每一週花在太極的時間約12小時,我要另外平均每一天再多出一小時連習3年後才成為一家一方!!!!幸好這是我喜歡的興趣,我認為這篇文章太功利,我喜歡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