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裏裹外翻看太極拳樁法                          

作者  :  宗岳門  葉金山

 

 

 

 

 

 


《內家拳舊聞》記載,北京老武術家赫壽岩七十大壽,很多武人都去捧場:「由於去的大多都是些練家子,話題自然就談到拳上,沈家禎、雷慕尼與其他的人討論起纏絲勁,談的挺熱烈。話音兒傳過來,赫壽岩就問陳發科有關纏絲勁之意,陳略作講解,眾皆稱善,時孫存周與陳發科和赫壽岩同在一桌,孫存周睥睨眾人,不作一言。赫壽岩是老江湖 ,看出孫存周的意思,趁著興頭兒就故意問孫存周:“你們家的拳裏有纏絲勁沒有?”孫存周說:“什麼纏絲勁,我只知道裏裹外翻就夠用了。”後來聽雷慕尼講,孫存周與陳發科曾有過接觸,陳發科說,我纏不上他,就是纏上了也沒用。」

孫存周先生是孫祿堂的公子,孫祿堂精通內家形意、太極、八卦三大內家拳,人稱獨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敵手,被時人譽為「獨步當時,超越前代」。孫存周先生繼承父親的武學,「弱冠時,曾北勝臂聖張秀林,南贏妙手謝鐵夫,壯遊南北未遇其匹。」

《內家拳舊聞》的記載中,孫存周以不作一言,睥睨眾人對陳發科「纏絲勁」的稱善。而他對陳發科「纏絲勁」的睥睨,則是對之以:「裏裹外翻就夠用了!」

孫存周睥睨陳發科當場講解的「纏絲勁」,用「裏裹外翻」來對應,言語中顯然有「裏裹外翻」勝過於「纏絲勁」的意味。

「裏裹外翻」是內家武學中非常重要的技術,王宗岳太極拳的肘和靠進入斜角,時自然會形成「裏裹外翻」的纏法。「裏裹外翻」確實是整個纏法中的靈魂,如果不知道「裏裹外翻」的技術,所謂纏法只是騙人的花樣而已,根本沒有 孫祿堂說:「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本質,所以說即使是談纏法,不知道「裏裹外翻」也是依草附木的「野狐纏(禪)」。

陳家太極拳的「纏絲勁」是一種明勁技法,而孫存周的「裏裹外翻」是一種「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非明勁技法,「纏絲勁」和「裏裹外翻」本質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裏裹外翻」這種纏法技術,一般人很少能夠了解其全貌的,內家武術要練成「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對「裏裹外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纏法不是兩手在身前繞圓圈這麼簡單的,尤其是纏手的手法更是必須精確到不能有一絲偏差,因此我們很難用言語說明是纏手的手法,但是我們可以就樁法來討論「裏裹外翻」的兩種樁形。

一般人不了解「涵胸拔背」的意義,以為把胸部凹下去,把背凸出來,或者把近於直立狀的凹胸凸背當成是唯一的「涵胸拔背」,於是每一個人都練成只有凹胸凸背的太極拳,而他們的樁法就全都只有凹胸凸背的樁法,那無法近於直立狀的 ,就形成了全面低頭哈腰的「羅鍋樁」了。

其實內家拳的樁法,確實有一種是直立狀的凹胸凸背樁,這就是「裹形樁」,但還有一種更重要確被忽略的凸胸凹背「翻形樁」。「裹形樁」和「翻形樁」在「涵胸拔背」的要求,是一樣的,但其形態卻是完全相反的。

「裹形樁」是胸前凹的,「翻形樁」是背後凹的,真正內家武術「裏裹外翻」就是利用「裹形樁」和「翻形樁」作「裏裹外翻」的。

當前很多太極拳大多數只知「裹形樁」而不知「翻形樁」,所以我在教學中,教「翻形樁」作為纏法「裏裹外翻」的樁法時,很多過去長期學習其他知名太極拳的學員都面面相覷,竟不知內家拳法中有這種樁法,而他們竟然對這種樁法技術完全一無所知,更別說是鍛練了,所以說現在的太極拳教學,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用「翻形樁」只用「裹形樁」是根本練不出「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裏裹外翻」纏法的,頂多只能練出一些初淺的繞圈技術罷了,離真正的纏法還遠得很。

大凡一種高明的武術,一定有它特殊的技術讓它成為高明的武術,否則它就只能和一般武術同流同品。所謂「神行機圓,人亦莫 能勝之」的武術,就是因為它包含了「裹形樁」和「翻形樁」的技術,使它的「裏裹外翻」之纏法,成為孫存周先生說的:「裏裹外翻就夠用了!」的神明之技。

因此,想要徹底了解真正纏法的人,「裹形樁」和「翻形樁」的轉變技術,是絕對必須了解的。

*****

20090105-  剛好最近的進度之一是樁法,學生學完,應該可以對照之前練反身大纏時,曾經練過一個翻型樁,再加入這次的裹型樁,這樣應該多些體會。

至於手的樁型,剛好要加強回家的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