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我教學的過程中,其實我喜歡用簡單但是實用也不會離真實情形太遠的物理觀念來解說

我常用的有幾種觀念,給大家分享

1. F=MA  
這是外家拳的人最喜歡問的,力量,動作慢的太極一定威力弱!!!!!所以外家追求越快越好。
(漫畫或是亂畫亂想的那種我不在此評論)

1.1現象
(1)3.年前 一個高大又帥氣的德國醫生來參訪,閒暇時間,他說他有練習合氣道還是空手道,WHATEVER,他對於我示範,慢慢操作動作,為何他擋不住,覺得有點好奇。

(2)在金庸小說碧血劍中,提到袁承志第一次遇到他師兄的徒弟,他先說自己將使用3 招,問師姪用何招擋,問清楚之後便過招,他將拳出去一半之後,發現師姪有些怕他騙他,所以沒有如他剛剛自己說的招式應對,所以袁就像電影停格一樣,動作暫停不動,對師姪說"我這招帶著內勁,你不準備好擋不住,會受傷" ,..所以他的師姪真的準備好接了袁從一半出的拳,可是他師姪心中疑問,小師叔中間停住再出拳,沒有將拳回收腰際再出,怎麼威力還這麼大。

1.2外家人認為的答案 
(1)的部分。外國人以為揮拳出去。拳就是大不了3公斤,A的部分,我假設他們出拳夠快,
以一般重力加速度是接近10,那我假設他們一般出拳水準加速度是6好了,
他看我得出拳很慢大概只有1或2,A算1好了,
所以他認為他的出拳是F= 3*6=18
我練太極的應該是F= 3*1=3,所以我的威力應該遠遠弱於他.

(2)D=(1/2 )*A2,所以A=2D開根號,
假設原本2人距離是1單位,
所以2人之間原來的A=2*1再開根號,=1.4=1.5
而袁承志D少一半,所以A=1
同樣的M計算,所以1.5 : 1差不多只剩2/3的威力,
所以他的師姪ㄧ定很訝異"威力從何而來"    

1.3 分析原因
    這就是內家拳中的一個奧秘,,因為我們的M不是拳頭或是上肢的3公斤而以,
    因為我們能充份利用樁,造成結構和身體合併成一體,所以變成半個身體,或是至少半個上半身,這樣隨隨便便就10公斤(以瘦小女子40公斤來說),
    練得越好,樁型結合之後對對方影響越大,利用盪,利用移身,最好幾乎可以用身接近身體全部質量,這樣就變成40*1=40甚至更多,遠遠大於3*6=18
    內家訓練過程中一向極嚴苛訓練動作的"整",而不是一味要求A增加,
    可想而知,外家一定是認為輕鬆出拳又快又準,所以這樣的M就會一直都是那樣,
    當他想帶動身體出拳時,身體似乎對一直大幅增加要求M或是增加A,一般會要求犧牲其中一項,
    例如我要A比現在快2倍,如何達到,輕手摸,身體的質量只帶動指掌而已,簡單來說這就是"很快的摸一下",這就是標準的A增加M減少,
    另一種是M增加,這有2 個例子,
       1.就是湧泉發勁,將勁連同身體質量綁樁,但是這個慢,
       2.是輪轉式移位,好啦 ,我知道是漫畫裡的,我只是藉此來說明,其實這2個例子有一些相同處,就是他們想用到身體的M,但是很辛苦,就如同漫畫中畫的主角,為了在實戰中打出這樣的要求的拳,所以要等等等,等好時機,等我的身體還可以撐住對方攻擊,等對方已經再也沒有強力體力防禦,辛苦啊 !!!!!。
    那各位知道宗岳們如何處理這個"要大的M"又希望"A不要減弱"嗎 ??
    我們當然也有增加D的方式,也有增加A&M的方式(不在今天討論範圍),解答這些問題,就是說明,物理原理沒有錯,但是物理是要解釋現像,不是套公式自以為是的套進去,數值都套不對。

1.4 進階版 F=MA體會
 所以一般人出拳 都是自己想辦法達成A,但是自己達成A,需要的條件是甚麼,其實就是鬆,很緊很用力的岀拳的那個A一定快嗎?利用肌肉出拉出拉反覆操作,肌肉應該會痠死,所以外家強調訓練的重要性高於對鬆的堅持重要性,但是還是會被誤會,例如樁就是維持住完美的M配合A而用,三體式為A而出發,但是內藏有身體的M。
    而且還有一個點都沒說,F=MA是從哪算到哪,有時一下就給人格住,這股MA一下就用完了,停住再出發如何打出同樣質量的拳。你的A因為碰撞之前改一次,碰撞之後重新設定。           重力之應用,橫力之避免,

2.動能位能互換
現象及問題:
(1)外家觀念之一:"你們這些練太極說起手很重要,不懂,打人最重要,所以只要學一直打就好,然後學一直抗打就好"
(2)攻擊:"打完第一拳,左右開弓打第2 拳,第3 拳...,超自然啊 。沒有問題" 
           "哈   你說別人會閃, 喔, 這樣我們就伺機而動,找他的空隙,鑽空隙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gl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